敏捷工作法:让计划赶上变化

2020-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狂言PM
敏捷工作法:让计划赶上变化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努力工作中

丰田在生产线上曾提出7大浪费,“质量返工、没用的搬运、过度生产、不增值的工艺、无谓的等待、堆积的库存、多余的动作”

丰田说的是生产线的浪费,其实,我们在经历过,工作中过程中的时间浪费。

第一种, “完美主义”

“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拼多多的黄峥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它不代表我们做事苟且和马虎,而是对事情有一个很好的判断。如果一件事只需要做到60分,你把它做到100分,看似非常努力,但这种努力,则要牺牲另外七八件事为代价。

另外,一旦你真的“完美”了一次,就相当于拉高了大家对您的期望,而你下一次稍微差一点,大家就会非常失望。

第二种,范围蔓延

通俗来讲,就是做了自己范围职责以外的事,比如乙方面对甲方的时候,下级面对上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讨好的情况。

做了职场的老好人,在工作中不断让步,把自己的工作范围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而这种让步,一旦迈出第一步,对方就会习以为常。

我刚出来工作时,是个“范围蔓延”的失控者,客户让我帮忙录入软件资料,没问题,录。同事让我帮忙改下PPT,没问题,改!慢慢地,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搞好,反而身心疲惫。

第三种,返工

出现这种情况是很糟糕的,会非常沮丧。笔者曾经历过,为了赶一个解决方案,连续加了两天的夜班,等提交给需求方的时候,结果却不符合对方的要去。可能是之前没沟通过方案大纲,大家对于整体思路没有共识。这就意味者,需要重新返工重做。

对于上面三种情况,我都归纳为“把时间浪费到努力工作中‘,却没有产出有价值成果,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更需要一套:敏捷工作法

敏捷工作法,核心是一种不断迭代的工作方式

它不提倡“一步到位”,它提倡持续调整、适应、逐步地达到目标。

好比有两间餐厅,一间是传统意义上的餐厅,一口气做完10道菜,然后一起上菜。这时候客户因等待的时间太长,并且饿得不行,体验非常不友好。而且,如果客户说上的菜太咸或者太辣,那么就没有调整的余地。

另外一种敏捷式上菜方式,点了10道菜,做完一道菜就上一道菜,让客户先垫垫肚子,让客户缩短等待时间,一边吃一边等,如果口味不对还可以马上调整,提升用户体验。

说到敏捷工作法,它有两个要点,“最小可交付成果、持续迭代”,最小可交付,就是上的第一道菜,持续迭代,就是后面上的一道道菜。

建立“最小可交付成果”意识

掌握敏捷工作法,首先先建立“最小交付”的意识

知识工作者不同于传统的工作者,它没有更多“实物”的载体来呈现工作成果。一项工作,你花费了很大时间、精力,但是没有呈现“交付物”,在旁人看来,你是没有产出的。

我们可以把工作分为输入、加工、输出,我们每一个“输入和加工”,都是为了“输出”。

举个例子,我们要演示"行业的解决方案"这件事,前期的搜集资料、背景调研、以及竟品分析,都是信息的输入,而当我们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提取适应于方案部分的资料,这个阶段是加工,做到这两步,你的工作其实还未完成,你只是完成了输入和加工,我们还要把处理过的信息整合,形成一个解决方案PPT才算是“输出”“交付物”

这里的“交付”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输出的交付物,一个是交付的对象

在搜集资料,或者加工信息的阶段,始终要想着汇报的对象,“交付物”的接受者是谁,也就决定者我们要输出怎样的“交付物”。

为什么要强调“最小交付”呢?

我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因为,外部环境在变,想法在变,或者其它因素在不断变化,而我们无法在事前就100%完成规划,需要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就算是老板,也无法100%看准一个方向。

更多的时候,需求方自己也并没有完全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笔者深有体会,比如客户说了一个目标,而里面很多细节和实现路径则自己就要搞清楚。当我们最终产出一些东西的时候,客户才知道这个是想要的,那个是不想要的。

因此,在早期的时候,我们就能给需求方看到一个初级的版本了,它“拿得出手,但不会很复杂”,它是“最可小交付物”,它可以拿来跟需求方一起讨论,用来确认最终的需求。避免推倒重来的风险。

计划交付的节点,建议是前紧后松

而在计划时间交付的时候,我们要适当的预留缓冲时间,用来应对风险。建议前面紧一点,后面松一点的工作节奏。

假如一件事,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那么建议第一周就交付2次你的方案,根据前面两次的交付物和需求方进行沟通和确认,把整体思路定下来,后面可以一周一次迭代。

所以,当接到一项任务的时候,第一步不是向需求方承诺最终的交付时间,而是承诺第一次交付时间。

比如,当上级要求你出一份方案,更加敏捷式的回答是“我今天就去准备,明天下午班前给你一次反馈”,而不是“两个星期后我给你一份完整的方案”。

持续迭代,始终只留一只猴子

迭代,通俗点说,就是一次比一次更好的“交付“。

这里需要寻求他人的反馈,它可能来自你的老板、同事,或者你的客户。你可以把1.0版本发给他们,然后他们交给你反馈,你再进行改进。这样,你就源源不断把活交付出去,这也是我们处理多并发任务时的秘籍。

活交出去,对方就需要处理、加工、或者反馈。这个时间,你可以继续下一个活。

这样的好处,一方面,你源源不断有产出,需求方也同样处于一个合理的忙碌状态,而不是大家都等待你全部搞出来了,再进行工作。万一你憋了半天,出来的东西不是他们想要的,团队的效率就被你拖垮了。

另一方面,每一次你都是“刚好就好”的状态,你的时间没有被浪费掉。

比尔翁肯 (Bill Oncken)曾发明一个有趣的理论—「背上的猴子」,一个个任务就像我们背上的猴子,当我们处理一个任务时,就要把之前的猴子赶走,背上始终只保留一只猴子,这样才不会被累垮。

而当我们处于多项目并发的时候,我有这样的一个心得,

重要的事情多迭代,紧急的事情先迭代

比如,两个星期后要到客户现场演讲解决方案,两天后要完成项目进度计划。按照事情的四大象限划分,演讲方案属于重要不紧急,完成项目进度计划,属于重要紧急。不管先做哪个,都会惦记者另外一个。

根据重要的事情多迭代,紧急的事情先迭代的原则。可以把项目进度计划完成1.0版本,开会讨论然后发出去,听听大家的意见。这个时间,可以把项目进度计划放在一边,全力搞解决方案,接下来再根据领导的反馈,进行2.0、3.0慢慢迭代,甚至迭代到10.0。

而项目进度计划,因为本身没那么复杂,最终可能就迭代到2.0就完成了。

需要强调的是,敏捷工作法,并不提倡同时进行多任务。

我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小块的时间同时进行多任务是不现实的,人的大脑是有容量的,好比电脑,同时运作5个浏览器、6个软件,7个文档,肯定会慢起来。

虽然敏捷的结果,看起来可以同时推进多个项目,但其实你是把不同项目不同版本,不断交付出去,背上始终只留一只猴子。

机械式和敏捷式管理时间的不同

机械式和敏捷式管理时间的不同

时间4大象限管理法,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传统的机械式时间管理办法,第一步先划分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序,然后按照顺序进行处理:先做重要紧急,再处理重要不紧急、然后是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而这样的处理方式,事实上,我们可能都在处理重要紧急的事情,永远处于“救火”的状态。比如跟客户沟通方案,它是一个重要紧急的事情,比如读书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它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它就要排到后面了,或者渐渐地就被忽略了。

而当我们用敏捷式的时间管理法,核心在于“版本”意识,每个阶段,都理清我们的版本目标是什么,这个版本,可能涉及的事项有重要紧急,也可能有重要不紧急,甚至有不重要不紧急。核心在于,版本的目标始终服务我们的终局目标的,而每推进一个版本,则离我们的终局目标更进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