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大同、小康说》讲义
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大同、小康说》讲义
王炎平先生《孔子之道》第二讲是讲大同和小康说,因此附录《礼记•礼运大同》篇和先生本人的见解《余论》。
《礼记•礼运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附:
《孔子之道孔子论治平之道:大同小康说余论》
余论
孔子的大同、小康说,在后世真正得到人们重视的是小康说。孔子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如何建设小康社会,因为大同社会孔子没有办法具体化,而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孔子提出了“修齐治平”的一整套理论,孔子之道最大部分的内容就是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孔子以后的儒家,孔子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界,主要也是在孔子小康说的基础上,在孔子之道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修齐治平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小康理论构成孔子之道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个主要内容到孟子的时候就用“仁政”来加以概括。在董仲舒和汉武帝确立儒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历代政府所追求的就是以仁政实现小康。所以孔子的小康说、孟子的仁政理论,是支配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政治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在多数时候治理得好和比较好,就是这个理论发生了作用,所以这个理论的实践意义是非常大的。
对大同说,虽然孔子没有展开,后人也没有加以发展,在实际政治中意义不大,但是在思想文化史上意义重大!孔子把大同目标作为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的一个理想确立了下来。这个确立很重要,这是支持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里无数志士仁人一生事业的精神资源。古代的许多仁人志士,他们虽然具体在做努力实现小康的工作,但是他们确有公天下之心,他们的心中确有这么一个大同理想。大同理想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界有如暗夜当中的月亮和星星,它在不平等的社会里始终鼓舞人们,给人们以希望和追求。它维护中国社会的正气,它培育中华民族的良心,中国社会因而始终没有失去崇高。小康不是崇高理想,小康只是一个合乎现实、比较合理的设计,小康不能杜绝罪恶。如果只有小康,中国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失去崇高,连搞小康的希望都没有。这是因为,在私有制社会,人心自私,世情趋利。如无大同理想的光照,人心会由自私而麻木,世情会由趋利而鄙俗,甚至无耻!人生和人间会疏离真善美而滑向假恶丑,会落到如王国维所悲叹的“人间地狱真无间”的黑暗境地。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大同说孔子发挥不多,后世也很少发展,就忽视大同说的意义。这是高悬在人类历史天空遥远地方的一盏明灯,它始终给人类指示一-个崇高的目标。人类要不堕落,没有这个崇高的目标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