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历史沉钩

唐诗小学问 |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1008人  简书大学堂

王勃:惊鸿一般短暂 夏花一样绚烂

文/楚桥读唐诗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唐朝诗人是王勃。

唐咸亨年间,虢[guó]州。

是夜,月黑风高,乌鸦聒噪。

荒山,枯树,柴房。一个中年汉子,蜷缩在墙角,一脸恐惧,满眼焦虑。

“噔噔”,外面有人敲门。

汉子迅速钻进柴垛,不敢出声。

“噔噔,噔噔”,继续敲门。

汉子探出头,颤声问道:“谁?”

“是我,给你送饭来了。”外面小声回应。

这声音很熟悉。

汉子放下心来,蹑手蹑脚走到门边,轻轻拉开门闩。

屋外闪进一个年轻人。

汉子躬身行礼:“曹达再次感谢恩公收留……。”

来者连忙截住话头:“别出声,快趁热吃吧。”

说完,便将饭菜从篮子里端出。

曹达连续几日,粒米未进,接过碗筷,大口吃了起来。

年轻人则走到墙边,眯着双眼,透过窗户,小心翼翼地对外扫描了一番。

确认安全后,他绕到曹达身后。

曹达嘴里含着饭菜,回头给了年轻人一个微笑。

他本来是个官奴,因为偷盗财物,被主人发现后,躲藏至此,幸亏年轻人收留。

此刻他的心里,对年轻人满是感激。殊不知,危险正在逼近。

黑暗中,年轻人突然解下腰带,死死勒住曹达的脖子。

曹达措手不及,瞬间倒地。

年轻人继续用力。

曹达使劲挣扎,从喉咙里挤出了三个字:“为什么……”

年轻人喘着粗气:“对不起,有人发现了,你必须死!”

良久,曹达终于没了动静,全身无力,瘫倒在地。

年轻人松开双手,系好腰带,正欲离开,外面忽然火光四起,紧接着,一队士兵闯进了屋里。

领头的军官举起火把,走到汉子身边,确认死亡后,便对着年轻人一声冷笑:“王勃,你好大的胆子,私藏贼人在先,杀害官奴在后,来人呐,给我带走!”

士兵蜂拥而上,将王勃五花大绑,押进了牢房。

这一年,王勃二十三岁。

公元650年,王勃生于绛州龙门(今天的山西河津)。

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叔祖父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父亲王福畴,也是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祖辈先人,“或公或侯,乃武乃文”,出生在这样的书香家庭,王勃自是天赋异禀,不同常人,“六岁善辞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在今天,这个年纪的小朋友,能背上两首古诗,会算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家长们都会欣喜若狂,亲切地称之为小博士、小神童。

而那个时候的王勃,已经与两个哥哥,并称为“王氏三株树”了。

好吧,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班固编撰的《汉书》,多用古字古义,生僻晦涩,极难理解,以至于汉朝的读书人,都要借助音义注解,才能略懂一二,更别说后世之人了。

到了贞观年间,儒学大家颜师古,以毕生所学,为《汉书》审定音读、诠释字义,深受太宗好评,被誉为“汉书功臣”。

没想到,九岁的小王勃,读完颜大师注解的《汉书》后,竟撰写十卷《指瑕》,一口气指出了其中无数错误。

文学、史学界都对王同学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赞其“小小年纪,才冠古今”。

这评语,真是班固听了要穿越,老颜听了会吐血。

公元664年,王勃十五岁。

那天,龙门县衙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朝宰相刘祥道,正和地方官员、名流乡贤,一起欣赏本地书生的才艺表演。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子们依次上场,却表现平常,千篇一律的“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让刘大人昏昏欲睡、几[jī]欲先走:“都说鲤鱼跳龙门,怎么全是河虾与泥鳅?”

县令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刘大人稍等,乡野之处,确实不比京都,但接下来的这位,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刘相爷有点不耐烦:“那还不快上。”

县令连忙转身,高呼一声:“王勃进场——”

王勃立刻从后台走出,作揖施礼后,便站到书桌前,作低头沉思状。

全场鸦雀无声,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静候佳作诞生。

王勃却并不着急,拿起墨,蘸上水,慢吞吞地磨将起来。

足足有一炷香的工夫,少年王勃,一直都在磨墨。

急得县令手足无措:“王勃,你是在熬阿香婆吗!”

王勃微微一笑,依旧沉默,又从怀中拿出一壶酒,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

然后一抹嘴,趔趔趄趄地爬上长凳,蒙头就睡,鼾声如雷。

刘大人一愣:“这是在玩行为艺术,还是在玩我呢!”

县令连忙赔笑:“相爷莫急,王勃就是这个习惯,马上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了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刘大人也只能满脸无奈。

不知道过了多久,王勃终于起身,边伸懒腰,边打哈欠,再次来到书桌前,左手按纸,右手提笔,龙飞凤舞,酣畅淋漓,一篇长文,片刻写成。

刘大人瞬间来了精神,上前一看,只见通篇稿纸,未改一字,细读之下,更是赞叹不已,大呼“此神童也!”

公元666年,年少成名的王勃科举及第,被授职朝[cháo]散郎。虽然只是个闲职,但好歹进了体制。

适逢东都洛阳兴修乾元殿,王勃便向朝廷呈上一篇《乾元殿颂》。高宗阅后,得知乃新科进士、未及弱冠的王勃所作,不禁大为叹服:“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从此,王勃名动京城,许多公子王孙,都慕名前来,争相聘请。

在熟人的引荐下,王勃最终还是进了沛王府,担任侍读兼修撰。

王勃果然不同凡响,王府上奏朝廷的文章,全都出自他一人之手,独到的见识和绝妙的文笔,总会让沛王大获赞赏。

身在王府,朋友圈非富即贵,王勃的生活中,也就少不了迎来送往。

正是在长安,王勃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许他做梦都有没想到,杜少府前脚入蜀,自己后脚就会跟上。

在唐代,斗鸡是宫廷间最常见的游戏。“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作为高级伴读,沛王斗鸡之时,王勃必定在场,研究战术,分析战略,偶尔还要赋诗写文,疯狂打call。

这不,和英王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的那场决战,王勃就写下一篇作死的檄文,叫《檄英王鸡文》。看名字就知道,这是在替沛王向英王宣战。

文章传入皇宫,高宗勃然大怒:“你这是担心后世的宫斗剧无事可写、无料可爆吗?王勃,请给我滚出京城文艺圈。”

就这样,王勃被赶出了长安。

此处顺便说一下这个沛王李贤,也是个传奇人物,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两个弟弟也是皇帝,全家都是皇帝。

沛王在担任太子期间,曾三次监国,政绩斐然,得到高宗褒奖和群臣拥戴,如果不出意外,他很快就会即位,接受群臣朝拜。

然而,其母武则天,权倾朝野,母子二人相互猜忌,产生了诸多误会。最终,太子被废,软禁数年后,又被流放至巴州。

二十九岁的李贤,离开京城之时,妻儿老小,衣不蔽体,狼狈之极。

还是新任太子李显,颇为心软,专门上书武后,恳请垂怜,才获获得一些衣物,勉强御寒。

李贤抵达巴州不久,武后便传令,逼其自尽。

二十六年后,已经是唐中宗的李显,才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入京,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继续讲王勃。

公元669年,被赶出京城的王勃,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川蜀漫游。

此番仕途失意,却是王勃创作诗文的最佳时机。

在蜀地,王勃偶遇卢照邻,写下了同题诗《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他俩刚离开,骆宾王就赶了过来,只可惜,“三杰”并未碰面,初唐的诗歌历史上,也就错失了一场盛宴。

旅居异地,王勃还有一首送别诗,不得不提,那就是《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人落魄江湖,他乡送故交,自然做不到高远旷达,但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却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相上下。

公元671年,王勃自蜀返京,在朋友的引荐下,获得虢州参军一职。

在虢州待了不到两年,便发生了“匿死罪官奴”事件,论罪当斩。

后人分析,此事疑点重重,身为官府之人,王勃为什么要私藏别人家的罪奴?既已收留,为何又要杀掉他?

《新唐书》中的记载,或许可以当作一种回答: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也就是说王勃的才华太突出了,有点恃才傲物,周围的人对他满是嫉妒恨。

所幸,王勃命不该绝。

眼看刑期逼近,却逢唐高宗新改年号,大赦天下,王勃重获自由。

走出监狱,王勃才知道,虢州事发后,不仅自己身陷囹圄[líng yǔ],父亲王福畴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被流放为交趾县令。交趾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距离中原十分遥远。

王勃当即决定,千里南下,探望可怜的老父亲。

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城内的滕王阁,红旗招展,锣鼓喧天。

路经此地的王勃,正准备拾[shè ]级而上,一睹名胜风光。

卫兵却拦住去路:“都督大人有令,闲杂人等,不得上楼。”

王勃满脸尴尬,只得退下。

楼下一阵喧哗,一顶官轿,缓缓停下。来者正是洪州的最高长官,都督兼刺史阎伯屿。

阎大人此刻心情甚好,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高朋满座,群贤同乐。

最重要的是,女婿吴子章打磨多时的一篇雄文,将于今日首发。

借着重阳节的时点,蹭着滕王阁的热点,还有各路大咖的转发和推荐,小吴同学势必会跻身文坛一线。

阎都督见王勃气质不凡,便主动问话。

“在下绛州王子安。”少年人一字一顿的作答。

谁人不识王子安,六岁作诗,十七岁为官,不到二十岁就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爆款。

阎都督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名满天下的王勃,顿时喜出望外,笑脸相迎,将他带进了宴会厅。

他更想不到的是,一个时辰后,这个年轻人的即兴之作,秒杀爱婿,惊艳四座,也让他和这顿饭局成了一个传说。

众宾落座,阎都督发话:“佳节逢盛事,有谁愿意作文以记之?”

全场自然鸦雀无声,静候吴子章出来炫文,然后按照事先彩排的流程,品读,鼓掌,喝彩,整场演出一气呵成。

王勃却突然起身,咧嘴一笑:“小生不才,愿意献丑,以谢大人的盛情款待。”

阎都督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得抬手示意:“小王同学请动笔”,心里却在想:酒席之上,无蒙头之物,无可卧之床,看你如何写出好文章。

世人皆知,王勃作文,必须酒至微醺,蒙头大睡之后,方能提笔写就。那种状态下的作品,一个字都不用改。“腹稿”一词就来源如此。

但今天的王勃却一反常态,他既未饮酒,也未酣睡,右手执笔,左手捻须,低头不语,来回踱步,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擦得阎大人头皮发麻。

阎都督背过身去,懒得看他,吩咐手下,等会那货写了什么,立马告知于他。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

王勃写出了前两句。

“哼哼,不过尔尔”,阎都督继续闭目。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dǒu]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嗯,不错,用典贴切”,阎都督默默点头。

要知道在古代,写文不用典,就好比拍照不美颜,文辞再华丽,立意再高远,都入不了大家的慧眼。

过了一会儿,下人又过来复读了两句。

阎都督一听,拍案而起,惊呼不已:“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他深知,大唐文坛,不,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骈文已经横空出世。他何其有幸,即将见证历史。

苍天你个大地,没想到我阎伯屿也有名垂青史之机。

这两句就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突突突,突突突”,战斗力爆表的王勃,根本停不下来,文思泉涌,笔健如风,一连串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妙句喷涌而出: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写成后,王勃又写下了这篇序的主体《滕王阁诗》。

就好像许多偶像剧里,最火的不是男主女一,而是女三男四。这场盛宴中,人们记住的,是作为引言的序,而这首《滕王阁诗》,大家反而印象模糊。

阎都督大喜之余,赏赐了王勃不少财物。突然发现诗的末句有个空格,“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什么)自流”,这个“什么”是个空格,便问王勃:“这是何故?”

王勃笑而不语。

宴席上的那些文人,有的说该填个“水”字,有的说该加个“独”字,阎大人都觉得不够绝妙,只得再次向王勃请教。

王勃狡黠一笑:“大人,原创不易,赞赏随意哦。”

阎都督心想,人情做到九十九,也不差这一手了,便命人奉上银票千两。

王勃笑纳后,摇头晃脑地说道:“空者,空也,此处自然就是一个‘空’字。”

原来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众人皆惊叹,回首看子安,子安已走远。

那一年,王勃二十六岁。他用一首诗和一篇文,让一座楼和一座城,还有一顿饭和几个人,从此千古留名。

据说唐高宗看见此文后,曾“一惊三叹”:

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宗便给出五星好评:“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见序文后,尚有《滕王阁诗》一首,皇帝老儿大为称奇:“这娃,文思泉涌,势如雪崩,根本停不下来啊!”

一篇读罢,高宗回味良久,突然问左右:“王勃现在哪?朕当初不该赶走他啊。”

侍臣却回答:“启奏陛下,王勃离开洪州后,前往交趾探亲,返程时,在南海溺水,受惊吓而死,年方二十六岁。”

高宗一下子愣在原地,痛惜不已。

除了王勃,“初唐四杰”中,其他三人,结局也都较为悲惨:杨炯四十余岁,便死于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文入狱,后又患病致残,自投颍水而死;骆宾王参与扬州起事,“亡命不知所之”。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初唐四杰”中,王勃成就最高。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志向高远,然而仕途相当坎坷,先因一篇戏文被逐,后又因官奴之事入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但王勃的文学之路,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贞观之治”后,吟风雪、弄花草,柔糜婉媚的“上官体诗”华而不实,风行一时。

对此,王勃认为“天下之文,糜不坏矣”,率先举起了革新大旗,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创作出一大批“壮而不虚,刚而能润”的诗文,将文学题材从舞榭歌台、风花雪月扩展到江河湖海、大漠边塞,初唐文坛,由此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后世才称王勃为“唐人开山祖”和“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这就是王勃,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样绚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