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解第4讲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249人
清流法苑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0一八年十月五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今天还在假期内,大家都不休息来学习,随喜大家,阿弥陀佛。本来应该要出去流浪一下的,去旅游一下,没出去也好,学学佛也挺好。今天我们继续来接着学习《金刚经》。
上一次课我们学了须菩提问了佛一个问题,他说你上面讲的那么多道理,有没有人信呢?佛就告诉他,你不要这样想,正法将灭的时候,有持戒修福的人听到我的法都能信。只要这个人产生了一念的净信,那个功德都是大得不得了,没办法形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为就这一念的信心,可以让这位相信的众生种下出离六道轮回、觉悟成佛的金刚种子。我们还学习了,佛教我们不要执着五蕴的种种法相,同时也不能执着“说五蕴不存在,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终极真理”,这样的一个知见也是不能执着的。就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因为佛讲的法跟那个“五蕴什么都没有是终极真理”这样的知见是不一样的。
佛讲的法虽然同样也是说五蕴是没有的,但是佛是站在一个真实的角度,就是说五蕴没有了以后还有什么,佛心里很清楚。他是站在这个角度讲的五蕴没有。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放下对五蕴的执着,最终证得五蕴空掉以后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境界。所以佛讲了,我讲的法就是过河的船,一旦过河了,那个船是不需要背上岸的,其实是上岸之前一刹那就要把船给扔掉了。也就是说当我们哪一天真正走到了最后可以证到五蕴皆空的那个时候,那个当下连五蕴皆空这句话都要扔掉,你才能够真正地证得五蕴皆空。到这一步佛法都要扔掉,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法呢!这个世间法就包括了我们的身心世界五蕴一切法,乃至于说“五蕴一切都没有是终极真理”这样的知见也要扔掉。因为世间有人持有这样的知见,所以佛就把这个邪见也给破了。这个邪见就是我们一般讲的顽空见。所以佛法讲的五蕴皆空,它不是顽空见,这要分清楚的。
今天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内容,下面是从第七段开始。第七段佛问须菩提,他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我们对照一下,看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义净法师的翻译:“妙生!于汝意云何?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
我们先看罗什法师翻译的意思。佛问着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如来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就是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得了这样一个东西吗?后面一句“如来有所说法耶”,如来有说了一些什么法吗?字面的意思是这样子。这个听起来我们一般自然的反应就是说,当然有啊,佛都已经成佛了,怎么会没有成佛呢?佛讲了三藏十二部怎么会没说法呢?
那我们看下面,“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也要对照一下下面的,玄奘法师的:“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义净法师的:“妙生言:‘如我解佛所说义,如来于无上菩提实无所证,亦无所说’”。这里须菩提就回答佛,他说我来理解佛所说的含义,其实是没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字面的意思好像是这样,对吧?“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如来说过,能让如来说的。这是很通常的一种解法,但是这里是有不同的内涵的。
我们看玄奘法师的:善现就回答佛,他说“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看到了吧?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没有一点点法可以叫做佛证得的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一点点东西。“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也没有一点点法是如来说过的。也就是说如来没有说一点点东西出来。那这个话是不是很矛盾呢?学到这里大家应该有答案了吧。为什么?为什么这里须菩提这样回答佛,这个“定法”其实可以说没有法,与玄奘法师的翻译一样的。因为有个法,就是有一个固定的所指嘛,你没有一个固定的所指,那就是没有法,对不对?所以无有定法,不是说没有固定的法,那就有不定的法,不是这个意思。其实就是玄奘法师这里翻译的更清晰,就是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证到的。而且如来也没有讲一点点法出来。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须菩提会这样回答?不要光听我讲,大家也可以讲一下。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的。须菩提回答的:“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再看玄奘法师的“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义净法师的:“何以故?佛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彼非法、非非法”。这句话,这三个翻译里面,义净法师翻译的意思最明白。看得懂吧?为什么呢?为什么佛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为什么佛没有说法呢?为什么?因为佛所说的法,这里也包括了佛所证的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取、不可说,彼非法、非非法。那个佛证的真实,和他基于真实想要表达的真实是没办法说得出来的——彼非法、非非法。不是我们五蕴境界里面的任何一法。
大家要记住,《般若经》是以什么方式来讲的?它是属于二时教法,同时是站在遮诠实相的角度讲的,它是以否定凡夫境界的这种方式来说实相的。这是二时教法一个典型的特点。所以这里就是说,非法不是我们凡夫能思议的法。那么非非法呢?上一次我们讲过,认为“五蕴这我们凡夫感知的一切境界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终极真理了”,这样的一个知见就叫非法,佛证的境界不是这个非法的境界,所以这里讲非非法,不是顽空见,不是把五蕴空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佛证的那个境界不是这样子的。佛证的境界不是五蕴里面的任何一法,同时也不是否定了五蕴就是终极真相了,五蕴没了啥都没了,也不是这个境界。
好,我们继续看:“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下面对照一下玄奘法师的:“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义净法师的:“何以故?以诸圣者皆是无为所显现故”。这里三者翻译略有差别。
我们看一下,第一个罗什法师翻译的。为什么呢?为什么佛证到的境界是不可说的呢,因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佛已经是圣者了嘛,这个贤跟圣的区别,我们等一下再讲,先说圣者就行了。那么圣者呢,他都是以见到了无为法、证得了无为法,这个同一个前提下而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差别。不同的差别是什么呀?一地到十地到佛,对不对?就初地菩萨到佛之间是有不同的等级境界的嘛,这个就是差别。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证得了无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也叫真如,也叫涅槃,也叫空性。如果说详细一点就是证得了五蕴皆空。证到了五蕴皆空,就叫证得了无为法。为什么叫无为法?无为就是不会变化,没有造作。因为五蕴皆空这个理、这个真实相永远不会变。为什么不会变呢?我们凡夫认为有五蕴是我们的幻觉,本质上五蕴是不存在的,这是圣者所见的真相。站在我们凡夫的角度讲,实际上五蕴是不存在的。那么站在已经证得了五蕴不存在的圣者的角度讲,五蕴也是没有的。这个真相不会变,不会说五蕴一下有一下又没有,所以叫做无为法。而且这个五蕴没有,不是人为地把它破坏了没有,是它本来就没有,所以叫空性,也叫涅槃。都是以证得了这个无为法,所以圣者才显现出他们不同的差别。
为什么证得了同样一个无为法以后,他又表现出不同的差别、等级呢?从这里就看得出来,证到了无为法,这个所谓的无为法并不是那个能生功德的、真正的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把五蕴空掉以后,它显现出来了种种的境界。用唯识讲,就是因为心里还有很多认为五蕴有的那个记忆信息。那些记忆信息种子,还会障碍他的能力的发挥。所以初地菩萨的能力比不上二地,二地比不上三地……就是因为对这个五蕴执着为真实有的这个内在的记忆,即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还是无量无边的,还需要去对治,还需要净化。随着净化程度不断地提高,菩萨的境界便提高了,菩萨的能力也在提高。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已经亲自证到了五蕴皆空,证到了这个无为法。
贤者就是圣者前面的四加行位的这样的一些修行人。证得初地之前有四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五蕴皆空的理解也是有差别的。他虽然没有证到五蕴皆空,但是已经达到胜解,就是所谓的殊胜的理解。但是暖、顶、忍、世第一,各自的理解还是有一些差异,所以说也会因为对五蕴皆空这个无为法的理解而呈现出一个差别出来。其实不光是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凡夫也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大家想一想,从来没有听到过五蕴皆空的人,他压根就不知道五蕴皆空,对不对?那听到五蕴皆空的佛弟子,信受的人,他对五蕴皆空就有所体会,这就不一样了。所以不光是贤圣,当然圣人是亲证,我们是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样,那个内在的累积的种子还是有差别的。
那么这里玄奘法师和义净法师翻译的少了这个“差别”两个字,他没讲差别,只讲了一方面的内涵,就是“一切贤圣皆是以无为之所显故”。为什么称为贤圣呢?就是因为证得了无为法,见到了无为法,圣人就出现了,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就是以证没证得无为法作为判断是凡夫还是圣者的标准。
好,继续看下面的:“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玄奘法师翻译的:“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宁为多不?’”。这个就是佛又问须菩提一个问题。他说你觉得怎么样啊?如果有个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样的人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还记得吧。就是一个日月、一个须弥山、四大洲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就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就是这么大的一个世界里面,都充满了七宝,都把它塞满七宝,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反正种种的宝物,世间稀有的东西,把它充满了以后去布施。那么这样的人得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就回答:“甚多,世尊”,很多。下面的都差不多,我们就不看了。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布施了得很多福报,将来会享受很大的福报。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说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就是刚才前面讲的布施得来的那些福报福德,即非福德性,这个性就是自性,就是说你布施的那些福德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所以如来才说得福德多。这个话听上去是不是矛盾呢?想不通哦,这个不判教真的看不懂,只有把判教搞清楚了,这个才好懂。好,这里给大家讲一下,福德没有自性,自性本空,都是梦中的福报。因为这个道理,那么佛在上面问得福德多不多啊,你说多,而且佛也说了福德这个两个字嘛,是不是?好像佛承认了有福德一样,对不对?那么这里就解释清楚了,福德是没有自性的,是不存在的,只是如来说福德多,只是“说”,看清楚个“说”字。大家有印象,《般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一切法都没自性,只有假名言说。那如来要给我们讲法,他不讲话,怎么表达?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啊。如来只是“说”福德多,你不要把这个“说”字给忽略了。因为他要站在我们凡夫世俗的立场上,用世俗谛给我们讲佛法。但不是说佛说了福德,那福德就一定真实存在,不是这么回事。前面都已经讲了嘛,福德是不存在的,没有自性的,所以你要习惯他这种语言表达方式。
下面看玄奘法师的:“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福德聚、福德聚。”。为什么福德聚两个要重复呢?也是一种语言习惯,就是说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就是说佛在这个地方讲福德,在那个地方讲福德,福德福德福德这样讲。那么“福德、福德聚者,如来说,非福德聚”——没有那个福德聚在一起。我们大家以前学过一些佛法,不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对吧?因缘聚合在一起,产生了这个事物嘛,但《般若经》里面是不承认和合的。这里就看得出来,没有东西聚在一起过,聚在一起是方便讲,说叫缘生缘起嘛,本质上是没有东西真正地聚在一起过的!所以这里说“是故如来说‘名’”,这里多了一个“名”字,看到了吧,这个福德是假名安立的。是佛为了说法用我们的语言安立出来的,也叫施设。佛法里安立、施设,这两个词经常出现的。什么叫安立?安就是本来没有的,我安上去一个。什么叫施设呢?施工的施,设计的设。施就是一个动作,就像捏造什么东西一样的,设就是本来也没有,我设一个放在那里。所以佛讲法全是名言施设、安立。并不是说他说福德就一定承认有福德,不是这么回事。他完全是站在我们凡夫的角度,用我们听得懂的话,引导我们,让我们看清楚我们认为真实的那些东西是不存在的,只为了这一件事情。其实这个话你一对照起来就知道是大白话。
“何以故”,为什么呀?“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来说为非福德聚。”重点在这里。没有福德聚,是故如来“说名”,“说名”福德聚。说的那些福德聚、福德聚,全是名字、空名!这里义净法师翻译的就是“何以故?此福聚者,则非是聚,是故如来说为福聚、福聚。”也是一样的,压根就没有东西生出来过,没有福德聚出来过。
为什么布施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还没有福德呀?因为那个是梦中的布施。当然梦中布施有梦中的福报,这是个规律。但是本质上梦中的福报也是不存在的,对不对?比如说我们昨天晚上做一个梦,梦见我们辛苦工作,行了很多善事,最后我们得到了很好的福报。那整个过程,说没有福报,你在梦中可能接受不了。但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就知道没有梦中的福报,一点都不错,对不对?关键是我们要跳得出来,我们要时时跳得出来,要知道六道轮回是一个梦。这样再来理解《金刚经》就不难了,要不然处处是矛盾。
接着看下面罗什法师翻译的:“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好,再看玄奘法师翻译的:“佛复告善现言: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后面义净法师的差不多就不读了。
先把罗什法师翻译的经文意思说一下。他说,如果有人于《金刚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有人于《金刚经》当中,相信接受了,然后去行持、落实,乃至四句偈等。这个四句偈就是印度的一个文字习惯、语言习惯。一般是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出来。也就是说,你在经典当中,听懂了、接受了、去落实一个完整的含义。同时,你为他人说,这样的话,所得的福胜过前面刚才讲的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
玄奘法师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只是他说的比较详细一点。这里的伽陀就是偈,就是偈诵,这个是音译的。那么这里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法门”两个字。为什么把这两个字要提出来说一下呢?因为我们很多人存在一个误会,认为修佛法,一问起来说:你修什么法门呢?我打坐,我修密宗,我参禅,我修净土法门,好像佛经就不是法门一样,这个就是误会!所谓法门就是方法、门径,就是成佛的方法和门径,或者说我们修行的方法和门径。所有的经、佛讲的经,经字是什么意思啊?是路径门径的意思。所以佛所有讲的经都可以叫法门。你只要把佛讲的经的意思搞懂了,按照他说的去做,就是在修法门。那么《金刚经》当然是名正言顺的法门,你可以把它总结为般若法门,对不对?那人家问你修什么法门?你就不要不好意思,好像我没灌过顶,没有哪个师父传给我,我就没有法门修了一样。不是的。你只要把经典的意思搞懂了,按照经典讲的去做、去修行,就是有法门的人啦!不要听到人家灌了一个什么顶,好像羡慕得不得了。这法门全都摆在我们面前的,佛的法门没有任何的隐藏。
那这里我们对比一下,为什么受持《金刚经》的四句话,表达出来的一个完整的意思,他的功德就超过了刚才前面讲的用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七宝布施的福德。现在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一点吧!因为那些都是轮回大梦中的梦幻福报、福德,都是为了让你把梦做得好一点而已。那这个《金刚经》是什么?它是让我们从这个轮回的梦中出去的,觉醒的。觉醒了,就永远都不要受六道轮回的痛苦了嘛!就得大自在了。如像初地菩萨就已经非常自在,可以点石成金,可以凭空把那些世界给你移过来。这个听起来就是神话了。但是如果说你在晚上睡觉做梦,你已经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很自在地做梦。不难懂了吧?就不是神话了吧?菩萨只是说可以很自在地做梦而已嘛!所以从大梦中醒过来的觉者,他有大自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众生的需要自在地做梦,他不被梦境困住了。那这个功德,还说不能超过你梦中稀里糊涂、啥也不懂的、在那瞎做梦的功德吗?肯定大过了嘛,没法比!它不是同一个基础上的东西。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金刚经》四句话,也就是说它表达的一个完整的义理,你只要受持了,其实就可以成佛了。那我们听经读经、学习经典,总觉得佛在翻过来倒过去说相同的话,其实这是佛陀的慈悲!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样一个核心的道理。反反复复地熏习我们的邪知邪见,就等于拆我们轮回的墙脚,一点点地拆。所以不要嫌佛菩萨罗嗦,要知道自己的业障重啊!自己业障不重,四句话,一个意思就解决问题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两句话都解决问题了。所以越是觉得好像读了不受用,然后要翻过来、覆过去的,读啊、学啊、读啊、学啊,越是觉得这样麻烦的人,越需要忏悔,越需要好好学。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我们再对照一下玄奘法师的:“何以故?一切如来、应、正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诸佛世尊皆从此经生。”下面义净法师的差不多,不读了。
这里佛就解释一下,为什么说上面讲的受持四句偈的功德,就超过了你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为什么?这里佛就叫着须菩提说,“一切诸佛”,本来诸佛就代表了一切嘛!这里“一切诸佛”,就是强调的语气,也是佛的慈悲心的流露,怕我们不重视。他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句话应该很好懂了。一切的佛,所有的佛,和他们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都从此经出。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没有说只从此经出。要分清楚,要不然我们又钻牛角尖了。其他的经就不行了吗?不是的,是说这部经就可以让你成佛。当然,如果要严格一点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般若经》出,只从《般若经》出,可以这样讲。知道吧!般若是一个门径,是大乘佛法觉悟成佛的必经的门径。所以佛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讲了六百多卷,几乎占了一半的说法的时间,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的“出”、“生”都是一个意思,所以说般若是佛母!
好,继续看下面的经文:“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个要对照下面来看一下玄奘法师的:“所以者何?善现!诸佛法、诸佛法者,如来说为非诸佛法,是故如来说名诸佛法、诸佛法。”义净法师的:“是故,妙生!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这样对照一下,上面罗什法师翻译的少了一句“是名佛法”。
那我们就看玄奘法师的,说:为什么呢? 为什么说一切佛、一切佛成佛的方法都从这部经里面出呢?又怕我们着相了,知道吧!开始扫痕迹了。“所以者何?善现!诸佛法、诸佛法者。”这里的重复,就是语言习惯而已。就是因为佛在这个地方讲佛法,在那个地方讲佛法,不停地讲了那么久,他总结一下而已,重复一下。其实就是佛法。“诸佛法,诸佛法者,如来说为非诸佛法,是故如来说名诸佛法、诸佛法。”现在应该能理解了吧?就是说,佛讲的这些佛法,你们听到的这些佛的开示,如来告诉我们,其实那些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如来说“名是佛法”,只是一个假名安立的,真实的佛法是说不出来的。所有的佛法,都是佛利用我们凡夫的五蕴境界来说的。他说这些,恰恰还是要引出“我们凡夫境界是不存在的”这个真相。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利用我们凡夫的五蕴境界,最后要引出五蕴是不存在的这个真相,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所以佛说:我说过的法就是过河的船,不是那个彼岸本身。还有说过:我说的法就像指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出现呢?因为那个真相是离开了我们凡夫五蕴境界的,它不是我们五蕴境界内的东西。把这一点搞清楚,这上面的一段话你就很容易懂了。如果搞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背后的原因的话,那佛说什么我们就认为有什么,很多人学佛就是犯这个毛病。佛说了一个真如,他就说有一个东西是真如,不可思议的,不会变的。他不知道真如是否认凡夫五蕴境界的,引导我们亲证五蕴皆空的。
那么从这一段经文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金刚经》里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里面讲的五蕴皆空。那这个相到底虚不虚妄,要不要空掉?五蕴要不要空掉?连用五蕴安立的佛法都要空,何况五蕴要不要空的问题呢!如果五蕴不要空,佛跑到这个世界上来给我们讲佛法干嘛?!他用我们的五蕴安立的佛法,引导我们觉悟的佛法,都要空,何况五蕴本身呢!如果说五蕴境界不用空,只要不执着就行了,那佛根本就没有必要来给我们讲佛法。这个道理可以去思考一下!
下面:“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后面两位法师翻译的差不多不读了。我们看一下这个意思:佛又叫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么样呢?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吗?须陀洹是小乘佛法里面的初果,初果就见到人无我。见到人无我了以后,就称为初果,安立一个名字。那么证到人无我的这样的人,他会说,我得须陀洹果否?他会这样想吗?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那这里须菩提就回答了一下,他说:不,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入流就是入圣人之流。小乘有四果圣人嘛!初果就已经入到圣人的这个行列了。但是“而无所入”,为什么说而无所入呢?因为他见到了无我,没有一个能入的人。所以他才是须陀洹。如果他说我证得了须陀洹,我入圣流了,那这个我还在,他就不可能真正地入圣流,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小乘佛法初果的一个描述。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这一段经文后面的意思你就不好懂了。“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很多人又绕进去了,大小乘分不开,混成一锅粥了,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判教非常重要。这里是两段话,要分清楚,而且含义、法义是在变化的,进一步提升了的。前面是讲小乘的境界,没有一个我入圣流。因为小乘人他只要证得人无我就可以了,就解决问题了。他不管法的问题,不探讨法的问题。那么这后面讲法,色、声、香、味、触、法是五蕴诸法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小乘人他不破那个法的,你怎么能说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呢?他是认为有五蕴的,这里就是大乘佛法要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地方。这里是须菩提自己的一个理解。他自己在这里跟佛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解,其实意思就是说没有色身香味触法,这个须陀洹也不存在,是个假名安立的。他这里不是肯定须陀洹,不是说须陀洹没有入色声香味触法。这里是连前面小乘证到得须陀洹的这个果都要否定的。因为这个须陀洹也是佛给他们安立的一个名字,你不要执着真的有个须陀洹的果位可以入圣流。没有须陀洹,色身香味触法全都没有,难道还有一个须陀洹入了圣流吗?什么是须陀洹?那个身体是须陀洹吗?那个我是须陀洹吗?他都已经证到人无我了,我、身心世界都是不存在的,须陀洹的名字只是一个说法的安立,没有真实的所指的对象。
这里是要讲出这个大乘的法义。这里的四果,每一果,后面都是须菩提自己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上升到大乘佛法法义的理解。你要不分清楚这个判教,不搞清楚这个转变,这句话你就读不通了,教理上也解释不通了。所以大乘佛法是要否定凡夫及小乘一切境界的,但是又要利用他们的境界来讲法。这个地方要注意,你要是把这两句连起来解读,就自相矛盾,解释不通,而且会把大小乘法义搞混。
看玄奘法师的,参考一下:“善现答言:不也,世尊!诸预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证得预流之果。何以故?世尊!诸预流者无少所预,故名预流。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看到了吧!“何以故”之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就是说他知道,没有一个能证的、没有一个我去入圣流。“何以故”后面已经开始讲大乘佛法了,也就是说本质上是没有一个圣流给你入的,只是名叫预流,只是给它安立一个名字,只是把开始证得人无我、见到人无我的这个境界,给它安立一个预流的名字,同时进一步说明“不预色声香味触法,故名预流”的大乘法义。你要着重在“故名预流”这个地方。看清楚这个地方,就是说只是安立了一个名字而已,其实本质上没有色身香味触法,即没有人、没有法,就是人法皆空的意思。这里只不过是拿小乘果位来做一个引子,目的是要引出大乘佛法的法义。这个地方要稍微的注意一点,多花一点心力。
我们今天就先看到这里,有什么问题提一下。
学员:观修五蕴本空,争取坦然面对死亡。那么有的人还没有观到五蕴皆空,然而通过学习佛法后他不再畏惧死亡,说这样还是错的,因为他不知道死后去往哪里。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死后去往哪里,就算东家做牛西家为马又有什么关系?
则金法师:觉得没关系,那就没关系。你愿意,谁也挡不住,对不对?那你做牛做马的时候挨刀子,被剥皮,也没关系了嘛,只要你不觉得苦就没关系。菩萨就是这样,菩萨他可以在六道里面打滚。问题是菩萨他有自主,他很清楚,他不是稀里糊涂地、无可奈何地去六道轮回,而我们是无可奈何地去六道轮回。不要解决这个悲惨的命运吗?不想解决这个悲惨的命运,那佛菩萨也没办法。所以如果说,我对生命的情况两眼一抹黑,我心里没底,我想了解清楚,那你就去学佛,就可以了解清楚。如果你说无所谓,反正走到哪里都一样,黑就黑,那就黑呗,这要看个人的需求。所以佛法从来不勉强别人的,你有这个学法的需求,佛法才能入门;你要是没需求,人家逼着你去信,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干这种偏激的事情,应随缘,看自己的需求吧。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您刚才说那个《金刚经》里边是讲名言安立,不是讲因缘和合。是不提因缘和合,还是否定因缘和合?因缘和合跟名言安立是怎样的一个关系?
则金法师:其实佛法讲缘起,讲因缘和合,只要有所表示,就一定是名言安立。因为佛真实的境界是没办法用我们凡夫五蕴境界讲得出来的。为什么讲不出来呢?其实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打个比方,比如说我在外面看到一块鹅卵石,你们大家都没见过。现在你们给我一个任务,让我讲那个鹅卵石的样子给你们听,我讲得出来吗?谁都讲不出来。鹅卵石还是我们凡夫生命经验内的事物,对不对?那佛法是我们压根就没有经验的东西,完全是从来没觉醒过、没见过的,你叫佛怎么讲的出来?他讲出来的所有的内容,我们自动地把它翻译成了五蕴,知道吧?因为我们是带着五蕴无明的这个眼镜的,我们看什么都是带着五蕴无明看的,看佛也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也是个血肉之躯。但是佛看佛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佛看佛是心对心,直接看真相,所以佛跟佛之间不用讲话,叫心心相印,不需要利用我们的声音、语言文字、思想观念,直下就是心心相印,离言。 所以经典里边讲释迦牟尼佛讲经,他方的大菩萨全来了。他需要喊话,需要打电话吗?不需要。他不需要利用五蕴里面的任何一法来沟通。但是我们没办法,我们凡夫一定要利用五蕴的这些法来沟通的。比如说我现在在这里讲话,大家听到心里面去了,就是声音,文字概念,对不对?文字概念声音是心吗?肯定不是!是法尘。是声尘你听到心里面觉得自己在想,就变成了法尘。但是正因为我们有心,我们只是借助了五蕴的工具在这里沟通,如果我们没有心的话,光有五蕴也没用,是不是?所以我们是有心的,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它真的存在。只要把五蕴这个境界你给它空掉了,那个真心就现出来了,就可以叫成佛了。
所以佛跟我们讲因缘所生法,讲缘起,这个世间是怎么来的,怎么运作的……他只要说出来的其实就是假名安立。你比如说他当时讲《般若经》,讲缘起法,你以为佛真的要成立一个真实的缘起法给我们抓吗?他说一切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呈现出来的一个现象,背后的意思就是告诉你压根就没缘起过。为什么呢?他先要讲我们听得懂的,我们都认为一切都是因缘条件构成的,对不对?因缘条件组合的,话筒、电脑……全都是各种材料,各种因缘条件组合在一起的,呈现出来的。理解了这些,再深入一点告诉你: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代表它没有独立存在的自体;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不需要因缘就有的自体,那么说缘起就是指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即缘起无自性,这个法义就又深入了一步。无自性、无自体、无自相是一个意思。一个事物连他自体都不存在,这个事物还有吗?说一切法本空才是佛讲缘起要指归的终极含义。要理解缘起就是无起,没东西起过。缘起只是佛设立的一个名言,是引导我们去见真相的一个方便,并不是佛承认了有缘起,说这个世界是缘起的。都说了缘起无自性,一切法都是缘起的,那就代表一切法都没有自体,一切法没自体就是一切法不存在。一切法不存在,还有什么缘起,什么东西在缘起?就没有东西缘起过,知道吧?这个世界压根就是我们的一个幻觉,造出来的梦境,梦境里面啥东西都不真实,你说它是缘起的还是不缘起的,都是戏论。佛最终要把这个甚深的道理告诉我们,所以他要安立缘起的名词、名相、概念。不安立,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些道理。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讲深一点。我们听的一句话叫做“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听过吧?这句话矛盾吗?说得过去吗?既然万法都空,因果是从哪里来的?因果就是万法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万法都空,因果怎么不空?因果存在的载体都没有,怎么说因果不空呢?万法之所以皆空,因为万法是缘起的,知道吧?缘起没有自性的,没自性就是没他自己,没自己这个法就是不存在,是从这个角度讲的,所以叫万法皆空。那么万法皆空,法都没有,万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法本身就是因果)、那个因果关系它从哪里去体现?所以这个地方如果你不学唯识的话,你就解释不了,你就理解不了,说不通。但是如果你学了唯识你就知道,佛告诉我们,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缘起的这个假象、五蕴诸法,全是幻象,全是梦境,梦境就是不存在,不是实有的,不真实的。但是有能做梦的心,那个能做梦的心是真的有的,但是我们看不到,真正的因果关系是那个能做梦的心在背后起作用的。那个做出来的梦,梦境跟梦境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你昨天晚上做梦爬上了一座山,然后你从山上跳下去摔死了,你说我爬了高高的掉下来摔死了,这个因果关系成立吗?梦境都是虚妄的,梦境当中的因果还能成立吗?不敢讲?不成立!知道吧!真正的因果关系是你留在心里面的记忆种子,种子起现行,造出一个梦境来。造梦境的同时,你不知道是梦境,你又把它存进去,又认为是真的,那个记忆种子又存进去了,将来又现出境界来,你又认为是真的境界。就是这样子,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不断的这样子,不断地流转生死轮回,这个才是真实的因果。
你要把这个体会到,理解了,你就知道佛讲五蕴皆空,五蕴空无所有,是决定说,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余地。凡夫的五蕴境界压根就是做梦做出来的幻觉。相似相续的种子起现行,刹那起现行,然后你把它解读出来的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也在相续变化吗?一刻一秒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整个就是一个幻境。所以佛讲的缘起,你不要真的执着它,认为佛承认了缘起,不是!般若经二时教法里边讲的缘起,就是五蕴境界范围内的缘起,压根就是不承认的,压根就是要否认的,要彻底破干净的。真实的缘起,即这个世界之所以呈现出来,是三时教法里面讲的阿赖耶识缘起,那个才是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真的原因、因果。这一点搞清楚了,这个佛法你学起来就很轻松。你看《般若经》也好,看后面的三时教法也好,一点矛盾障碍都没有。如果你还纠结在这五蕴诸法是不是真的空?是不是有?一定有一点嘛,或者说总有点真实的吧?那完蛋了,就二时教法也看不懂,三时教法也看不懂,然后一生的精力就耗在这个地方,你就去钻吧,钻不出来。不光你钻不出来,佛教史上,很多人都钻不出来。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好!如果每天对真心说,“真心啊,让我回到原来的模样”,做这样的观想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吗?
则金师父:好,请坐!当然了,你有这个意愿有助于激发你修道的心,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你真正回到真心一点帮助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不是按佛的套路来的,你是按自己的套路来的。因为你从来没觉醒过,没见过真心,如果你见过,你按自己套路来可以,对不对?所以我们学佛要依佛讲,佛是觉醒者是过来人,依他讲的才有机会醒过来见到我们的真心。如果你不听话,你按自己的妄想来,我估计那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你讲的那个“我要回归真心”,那个只是一个妄念、妄想,知道吧?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按佛讲的,他说五蕴皆空,你就去观五蕴皆空,你就去认可。你去认可了,观五蕴皆空了,那你保存到心里面的种子,就是佛法的种子,就是觉悟的种子,就是破坏轮回的种子,知道吧?我们之所以轮回,就是认为五蕴是真实有的,一切都是真实有的。正是因为这个无明我们才轮回的,那我们现在就对无明开火,针对无明去破坏它。当我们观修的力量够了的话,就可以突破这个障碍。哪怕这一辈子不能突破,你也没有白活这一辈子,佛的种子种进去了,对不对?如果你老不学,永远都在轮回里面,认为一切都是真的。然后生不知道从何来,死不知道哪里去,两眼一抹黑,还说见的都是真的。见到真的你还会两眼一抹黑吗?你见到真相了,你还会两眼一抹黑吗?我们现在糊里糊涂的,就是因为看不到真相才糊里糊涂的,所以自己有没有觉悟,自己是不是圣人,那还要问别人吗?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以前有人说“一切有为法……”是四句偈,刚才您说的,就说一个完整的义理我们理解了都可以称为四句偈,对吗?
则金师父:对!因为印度以前的习惯就是四句话、四句话这样表达一个意思,称为伽陀,或者偈颂。就像我们写诗歌一样的,四句四句四句表达一个意思。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四句偈,有人说是最后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是这个才叫四句偈,这个有点离谱,知道吧?不是这样的。《金刚经》里面的任何一个完整的意思,都可以称为四句偈,我们要取它的意思,不是取它的文字外壳。四句偈的意思主要是指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一个完整的义理。 所以说只要能够受持金刚经里面的任何一个完整的义理,就叫受持四句偈。但是你说“一切有为法……”,那个当然也是四句偈之一,所以没有问题。所以金刚经为什么翻过来覆过去地讲,为什么佛那么有自信——随便你受持四句记都可以,对不对?因为它翻过来覆过去,讲的都是一个核心道理,就是凡夫的人法皆空、五蕴皆空,你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梦境。所以到最后教了我们一个总持,总结全经文的,让你能很好地记起来这个经文的义理是什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不代表他前面就没讲这个道理。
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到这里。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