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落教·落轿·乐教
川渝方言有“落教”一词儿,指一个人做事靠谱,言而有信,可以合作,值得信赖。在当今假冒伪劣、肯蒙拐骗大行其道的时代,落教者越来越少,叫人对之徒生怅惘。
近读冉云飞《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读到写名山道教“青城山”一篇,他说,方言“落教”源于巴蜀大地道教畅行,以为入教之后,人便有了信仰,由野生放养状态进入了文明的圈舍,于是灵魂生焉,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笃信人在做天在看,为人处事自然落教了,使人巴适了。
按他的意思推论下去,不难明白,川渝大地如今落教者越来越少,关键就在于四九之后,信仰遭蹂躏,被剥夺,以致最终缺失,所以整个社会做事荒唐、为人诡异,愈来愈巫教化。在这样愈来愈巫教化的生存环境里,一介草民想老老实实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无异于自断生路、自绝于人民了。
不过,不得不说,还有另外一说:不是“落教”,而是“落轿”。昔日大姑娘出嫁,没有奔驰宝马,可都得坐轿子吧,有钱人家八抬大轿,没钱人家也少不了轿夫二名,工钱之外,还得给赏钱,正如工资之外,还得有奖金。不给赏钱,或者给得不够的话,轿夫就要依习俗作弄新娘子,怎么作弄?故意把脚步拐来拐去,让轿内新娘子随之颠来簸去,坐卧难安,晕轿,难受,而且即使不远万里抵达了新郎家,轿夫也耍赖皮不肯落轿,直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张艺谋的早期电影《红高粱》里,有此颠轿情节,并配有轿夫们调戏逗弄新娘子的粗俗嘹亮的《颠轿歌》:“客未走,席未散,鸡脖子,五花脸,四下寻郎寻不见,头上虱子接半碗,寻呀嘛寻不见,接半碗。寻呀嘛寻不见,我的小乖蛋……”当然,给足了钱,就安稳落教,钱少了,就不落教,貌似符合服务行业钱足秤够的平等交易原则。
一个宏大叙事,一个花边八卦,两种说法,你相信哪一种?你愿意相信哪一种?
笔者一吃开口饭的教书匠,叮当响响叮当的半罐水,冬烘迂腐,对此不免要往自己的职业方面去联想、思考了。我倒认为,此方言既不是“落教”,也不是“落轿”,而是“乐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知之、爱之、乐之,乃学习的由低向高的三重境界。
对待学习是如此,对待教学也应该是这个道理吧,不然如何教学相长?但是,观照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恰恰相反,怎么让师生不快乐怎么来,逼迫你,诱惑你,你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乐之”不得求“好之”,“好之”而不得,只能求个“知之”了。所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有这么一句志得意满的口头禅:“懂了没得?”学生要么回答“懂了”,要么回答“晓得了”,要么回答“知道了”。知了知了,罢了罢了。
教书匠中“乐教”者寥寥,莘莘学子中“乐学”者更少,绝大多数不堪其重、不堪其苦,只能隔三岔五相互来点“文攻武卫”,破除一点烦恼郁闷,增加一点生之乐趣……造成此种师生对抗成仇的境地,或许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不落教”。严谨一点说,以文革为分水岭来分析,四九至文革,主要是学生斗教师,文革后主要是教师斗学生,皆符合“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最高思想。到如今,落得个师生互斗,犹如相争鹬蚌,徒使渔翁得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