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吸血鬼读书训练营”打通了我读书的筋脉

2022-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喜东坡

      课程快结束了,心情非常愉悦,因为收获满满呀。在读书方面,我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有了全新的自我。

        我在读书训练营学了七节课,获得了七大读书能力。每节课后,我都认真的写了一篇收获笔记,并给他们起了合适的名字。在最后的总结中,我把每一课触动我点滴摘录如下:

          第一节 我想我知道如何训话一本书了。 

        没上这节课之前,我感觉以前读的书都白白的浪费时间了。没有记住、没有收获、也没有内化到自己的思想里去。就像看一场热闹,笑过之后,什么都没留下。上完这课之后,运用小墨老师的万能读书笔记法宝,告诉我要用思维导图的九大要素去围观一本书。尤其那句话“反复追问自己读前读后有什么变化”,给我启示最大,彻底弄明白了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让我轻松驯化了一本书。

        第二节课 我被番茄钟的咔、咔、咔声震到了。

        小墨老师的课讲得形象生动,描绘番茄钟的声音:咔 咔 咔...我真的感觉这声音在拽着我往前走,不要停下来,它真的让我很专注了,有种旁若无人的感觉。其实,番茄阅读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了解了大概。番茄钟学习法,就是借助番茄钟帮助你,把大脑的劳息规律抓住,让它狠狠的劳动,狠狠的休息,为你创造高效率。真的很好,很有必要实践一下。小墨老师说,一定要买个番茄钟。番茄钟很关键。她讲到用番茄钟和不用番茄钟的效果有很大区别后,我有了一些感想:一套成功的法则,一定要按照它的步骤和原则按部就班的去执行,因为这是创作者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实践的结果,必是步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对这节课有点放松,还不想仔细做思维导图,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阅读速度的需要,省省罢了。是这个番茄钟提醒了我,我报这门课的动机,少了这一步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又认真的做了这节课的思维导图,又改变了我对速度的认知。真是庆幸这节课的番茄钟。

        阅读是一个技术活,可以提高速度,而且不影响阅读效果,这怎么可能呢?大家都认为也包括我:读得慢,才能记得牢、理解深。老师说了:读得慢≠理解深 读得慢≠记得牢 读得慢≠更专注,这是真的吗?小墨老师的一个例子,一下子就让我相信了。如,开车上高速,起初开60速,心里很稳,渐进到120速时,就有点慌,有点怕,再过一会儿,咦,怎么和60速没有什么区别了呢,甚至还有点爽。那高速读书不也是这个道理吗!而且这个爽的原因是你获得的知识量超过了你的预期,那是一种成功的快乐。

          第三节课 看了这篇文章——读小墨“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惊到了我。

    “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惭愧。

        小墨老师的故事: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吗?——这个例子有吓到我,不长进真的很乏味,但更可怕的是我居然还不知道。

“不要待在熟悉领域组成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点认同。”  我这几年读的书,一直停留在寻求共鸣、追求观点认同这个层面,而且还沾沾自喜和作者有共鸣,有同观点,这让我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其实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而不自知!真的好可怕!跳出舒适区,争取野蛮生长,做到不乏味

          通过三节课的学习,我对读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第一节课上,我知道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三节课让我了解了如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第二节课的功劳就是加快第一节课和第三节课的速度。其实,最主要的收获是: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评估了自己这么多年读书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狭窄的舒适区。

          第四节课    我找到了出发的方向               

          这节课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小墨老师的一个例子让我认识到了建立知识体系的价值,价值多大呢?大得能挽救一个国家。比如,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低迷,前景渺茫的背景下,写了《论持久战》,分析了中国本土作战,日本小国远距离作战,军需物资困难;日本侵略性质受国际舆论的讨伐;国际形式是世界反法西斯声浪越来越高等等两国之间对比,提出了何时游击战、何时阵地战、何时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此书一出,像给国人注一技兴奋剂,包括国民党的将领都看到了希望。它起到了精神引领和理论指导的作用。如果没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是写不出这么高瞻远瞩的著作的。这里需要历史、政治、军事、哲学、地理、国情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有了庞大的知识体系,才有了认知的复杂度,才有了系统思考能力,才有了看本质的能力。我们要提高看世界的能力、对人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都强烈的想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感悟:找到了出发的方向。

        这节课出现了许多句子,老师一再重复,我的脑子里也一再反思:阅读和梦想联系起来阅读是为了实现你的梦想;阅读的意义:帮你跨越人生现实和梦想的鸿沟,让你靠近梦想;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打通阅读和目标的关系,成就一件事,从书中调动一切力量;所有的书都是为了实现你的目标去读;读书和你的人生建立起真实的联系;没有主题怎么办?问自己要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问自己人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找到困扰你的问题就有希望走出瓶颈了。我深深的思考这些句子,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记得前几节课,找读书没有长进的原因:学了第一节课后,我认为自己不会读一本书;学了第二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没有跳出阅读舒适区;学了第三节课后,我认为自己阅读面狭窄。可是今天学了第四节课,我把前面的原因都否定了。我觉得就剩一个原因了:没有把读书和自己的人生建立起真正的联系。我在问自己,我读那么多书,想让它们为我服务什么呢?

      “从最感兴趣的领域出发”,看到这句话,我锁定了自己的方向。其实我读书就是源于自己的兴趣,喜欢读书,想把读过的书分享出去,帮助到一些人,让他们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并且喜欢上读书!将来有可能我会到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读书氛围很少的地方,让那里的孩子热爱读书,并从读书改变他们的人生。

        第五节 读书到底给了我什么

        今天上完了小墨老师的第五课《让读书有用的能力》我问自己:我读了这么多书对我有用了吗?好像没多大用。为什么?听了这节课,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1、重新认识“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一句名言,我们常说到,好像很懂它。以前从来没深究“知识怎么就是力量了?”。没有体会,只是作为一个观点挂在脑子里。今天上了小墨老师的课,才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懂这句话的内涵。小墨说:在人生的长途中,你会遇到很多问题,被困住了。肯定会有聪明的人遇到过并解决了。那你就寻找这样的书,把自己的大脑和他们的大脑链接起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吸收他们的智慧,帮助你解决掉问题。这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个例子一下让我茅塞顿开,我突然认识到了,我现在读书处于萌妹状态。没有明确的聚焦自己的问题,更不用说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还谈何读书的用处!只有聚焦一个阻挡你人生目标的小问题,然后找到合适的书,用书中的方法去操作,实践,和作者同谋共略,形成一个新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掉这个小问题。知识也就变成了力量。这里包含你主动求解的努力,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这个努力求解的过程产生了力量,帮助了你。我以前没有体会到知识的力量。通过这节课,我想,以后,我会体会到的!

2、重新认识“读书变现”

        对于读书,我一直没想到要变现。一是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二是我读书的目的为了提升自己的内涵。退休之后,有机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不是自己有多高尚。这里有我两个痛点:一是我小时候没有条件大量的阅读,人生没发展好,想阅读弥补一下。另一点是,我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教育达到满意的效果。当然,第二点源于第一点没有阅读知识的我。所以,我想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们,让他们通过读书改变人生,改变后代。我觉得这个框有点大,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上篇反思中,我还想一路读,一路想,或许有些思路。我现在才明白,不是没有思路,其实是没有能力。变现是你读书能力的一种体现。你自己都没有能力呢,怎么去帮助别人?别人怎么信服你?去做义工?原来是这样想的。但那力量太微薄了。变现是提升你能力最好的方法。我一直都在为孩子们义务读书,感觉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才报了小墨老师的课。报对了!

        第六节课 对比于新旧 落脚在未来

        这节“阅读思考的能力”。我又对自己以前读书进行了,重新思考总结

1、“无知无觉”拖住了我阅读的脚步

      当时读书的目的只为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读了很长一段时间,没觉得自己“华”起来,反而一点长进也没有。这不符合读书的规律呀,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我报了小墨老师的课。今天这节课终于让我找到了原因。原来我读书的状态处于无知无觉中,阅读的喜悦和与作者的认同感掩盖了我独立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读书最大的浪费。而没有变化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意图,没有get到作者的智慧,更没有把他人的智慧拿来为我所用。小墨老师的一句话日记,让我特有感触:你不知道再怎么样让它再去更好的时候,那就是你要去开创另一条路的时候了。我想我正走在这条路上。

2、懒惰、逃避的思想,让我轻易的绕开了“青蛙”

        小墨老师的课贵在“训练”二字上。这也正是我的读书没有收获的症结所在。再好的方法,不去实践,没用的!事实上,我一直没有去尝试吃掉“青蛙”。对有难度的就不去训练自己了。我以前读书一直处在舒适区,难一点的放下了。《黑天鹅》那本书我就没读进去,半途而废。还给自己找了理由,对我没用。我现在最迫切的阅读任务就是扩大读书范围,增加阅读难度,并且保证良好的吸收。其实,我还有一只“青蛙”,在文章输出方面,我有为难情绪。这节课,老师给了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具体方法,每一个方法背后付有药方“知行合一”。一定要逼自己一把,不能再绕了。我知道,没有捷径,就是训练,坚持写,然后就顺畅了。

        我看到了一句话:先完成再完美,糟糕的坚持也好过放弃。对我太有起发了。

。以前读完书总想写出完美的文章,所以就憋着憋着,最后憋没了。连糟糕的坚持都没有了。如果,按照糟糕的方式写,没准能写出一大堆呢。我想好了,读完一本书,无论想到啥都写出来,然后再说。

3、落脚在未来

          我反复思考过,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对,就是这样的人!做法:吃“青蛙”。吃掉无数个青蛙之后,我想会有效果的。

        目前我的“青蛙”是写出那篇文章输出,这是第七课之前的任务。

        第七节、生于规划 死于无续

        就《长期稳定持续的阅读能力》的内容,我总结自己现在的读书状态:习惯、规划有待养成。

        有这样一个例子深深刺激了我。

        1911年12月前,没有人到达南极。这时出了两支竞争团队挪威阿蒙森团队和英国斯科特团队。两队几乎同时从1911年10月出发,英国斯科特团队于1912年1月18日到达的时候,阿蒙森团队已经离开了南极,他比斯科特早一个月,永载史册,获得一切荣誉。而斯科特队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过程,但是没人记得第二名,只记得第一名。但这还没有结束,因为你不光到达南极,你还得活着回去。阿蒙森团队顺利返回基地。斯科特队因为晚到了一个多月,不但没有获得荣誉,而且在回来的途中遇到恶劣天气,不断地有人掉队,最后没有一个人生还。 据留下来日志资料分析,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斯科特队在回来的行程中随时出发或休息,没有合理的规划。体力不能保证均衡。后来,没有食物了。没有外力的帮助,一个个掉队了。而阿蒙森队在途中,规定每天行走28公里,保存人和狗的体力;在特定时间出发,始终保持太阳在他们的后方,避免发生雪盲症。

        我们看出规划和不规划不仅是成功和失败的事了,更是生与死的区别。

        这个道理也适合读书。有人问:读书也需要规划吗?小墨老师自己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小墨老师高兴的时候一周能读七八本书,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读,一年后复盘发现自己读不到十本书,自己都不相信。后来她规划了,每天读三百页,一年下来有一百本左右了。这就是规划和不规划的差距。我现在读书处于随心所欲状态,年终也没有复盘,一年到底读多少书自己都不知道。一直处于萌妹状态。没有长进,自己没有太大变化。没达到量到质的飞跃。不规划读书,虽然不至于有生与死的差别,但是还是能够决定能不能飞跃的。

        生于规划 死于无续 一定要重视起来。那天,我回翻QQ,查看自己的随笔,从2013年我就开始写随笔了,当时没有目标,就是随心情而写。结果,没有坚持下来。可以说,我的随笔行为没有规划,死于无续了。原因是,那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完全是随心情。像小墨老师说的那样,好心情能有几天呢!如果早点遇到小墨老师的课,可能会有另一种结果。或许,也可能是时间还不到。现在来了,抓住就好。还有一句小墨老师的话:不是真正悟到,给你,你也接不住。于是,对于过去的岁月,我也释然了。《自由财富之路》里的一句话告说得好:把每一天都当我人生的第一天去过!

      “糟糕的坚持也好过放弃。”把这句话放在书桌上,随时鼓励自己。

        课程全部结束了。我根据收获结合自己的实际:

        设置前进中的自己

        一桌、一书、一座 →_→目标→_→完成→_→复盘→_→总结→_→疑难杂症→_→找书→_→解决...

          作业渐进尾声,有点不舍,不舍这门大课让我认识了这么多朋友,学到了每个人阅读的优点、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感谢小墨老师的辛勤付出,回首自己报课前的各种困惑一一解决,很欣慰。现在我把自己调整在践行的路上,未来可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