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美食

小摊与辣条,逃跑还是高大上?

2017-10-10  本文已影响41人  无表情小姐

04

你要努力疼痛

取悦自己

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END

小区附近的违建开始了拆迁。

一个多月以来一直在用蓝色波浪板围堵,昨天早晨开始城管人肉充当围栏。出门坐地铁路过,城管身上黄绿色的片片反射着今早的阳光,却是有些炫目了。

窄路的车流依旧在狭窄中穿梭,来来往的人不时有停下来观看的:拆迁战线布场一个月有余,终是开始了。

本就简易的违建连着居民楼的墙体,被拆除之后,墙体裸露出难看的水泥色。

每一家小店门口歪歪扭扭的写着新地址,看起来有些促狭,又带着店主提前的期待,希望老顾客能继续前往新址,有个稳定的客源。

最初刚刚看见拆迁通告的时候,不甚开心。这些门脸不大的小铺子,可以说是每天下班回家的乐趣了。新鲜蔬菜、时令水果,极好的是一家卖清真牛羊肉的。买来做出一大锅,想吃的时候拿出来一点,配上炖菜,可以吃很久。

小店要是拆迁,简直是和在回家必经之路上挖个大坑没什么区别了。毕竟在这漫长的二十分钟里,欣赏一下繁杂的小市井文化确实是很有乐趣的。

不像大市场那么冗杂和脏乱,要踮着脚尖穿行,不时会传来讨价还价的声音。

这里每家都很小,每家都有所不同。些许参差的沿着街道排列,形成了这块老城区独有的热闹风景。

陆陆续续的一个多月,有的店铺早已搬走,有的岿然不动,看着这零星几个不动的店铺,多少跟着怀有点侥幸的情绪:万一拆迁就是说说而已呢,又可以愉快地买瓜果蔬菜牛羊肉了。

当然,这些小店搬不搬走,不取决于店主的一厢情愿,也不取决于我的一厢情愿。第三方只要情愿,就一个字儿,拆!

所以当昨日早上看见大量的城管,听着蓝色波浪板里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突然有点伤感:这北京的老城街又崩塌了一块。

看见牛羊肉家写着新址,距离现址三十米左右的样子。用个不合时宜的词,咫尺天涯。对于像我这种习惯了直线行走,路两旁的每一家商店都浏览一下的人来说,一拐弯的三十米,如果不是作为一个长期稳定客户,可能就接着去寻觅下一家了。

当然,我是牛羊肉家忠实的客户,起码先打探清楚具体位置,也没准这一拐弯的三十米,又有了另一番别样的乐趣呢。

牛羊肉家的味道大概会吸引我开拓新天地。

来京一年多,在街上少见烤冷面,这么久了,也只在一个商场快餐吃过一次,味道很一般。

前一阵子,终于下了个狠心回家继续学我搞了一半的驾照。练完车的晚上,跑到母校看老师,正好逢上学生放学的点,门口各家小摊也纷纷出动了。

有似乎条件很好的弄了移动的小车厢,多数还是和从前一样。

而来到这,关东煮、烤肉饭、鸡柳、寿司、麻辣烫、烤饼……我也由衷的感慨:真是时代进步了,这么多种,眼睛都花了。

最终停在了一个熟悉的小小车前,大妈娴熟的拿着铲子给烤冷面翻面,撒调料,大爷张罗着锅里的炸肠……一切还是以前的样子,虽然距离上一次来,又是隔了一两年,但是从初中时代起,这个味道就忘不了的。

那时候一片烤冷面一元钱,没有蛋,也不用铲子断开,装在袋子里面拎回寝室,还是热腾腾的,背着老师偷偷摸摸一点点撕开吃,偷吃带来的脑愉悦愣是把烤冷面的美味提升了不少。

据说再早,烤冷面还有五毛钱的时候。大叔大妈卖烤冷面已经快20年。不变的酱料味道,与用香其酱的其他家,大概是最大的区别。

买了一份。

校园门卫永远捍卫学校食堂尊严,所以禁止学生外带食品进入。就像从前偷偷摸摸地吃,现在变成了偷偷摸摸地带。

坐在学校树下椅子的一隅,品尝着熟悉的味道,简直太惬意。

在我眼里,这可以被叫做舌尖儿上的烤冷面。或者,这是根本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

就像宋丹丹十分喜欢赵忠祥。

我,十分喜欢烤冷面。

想想大爷大妈一个小推车就在这这么多年,相比其他新开,阵势搞得蛮大的小摊,高下立见。

突然想起来现在纵横江湖的卫龙。换上白色包装、将产业链曝光之后大热,也着实是一种手段。

小学三年级转到家附近后,接触到了一个新天地——辣片和辣串。没错,那时候卫龙还名不见经传。

辣片和辣串都是一毛钱一串的豆制品。涂着红彤彤的辣椒酱。小学老师对零食管束很严,女孩子们偷偷让彼此帮忙买辣片或者辣串,总是用自动铅的零点几代替。零点五就是五串,一点零就是十串。

大家常常在厕所附近的小角落瓜分美食,神圣又虔诚。

五年级左右,周小玲酱肉丝现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然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神圣的辣串不见了。那时候,我们还不懂什么叫做查封。

酱肉丝做的细小,但是味道也还不错。后来又有了新食品烤松针,不过我不常吃,太细了,嘴不好使,吃了总掉。

再后来,卫龙横空出世了。

最初的卫龙,不是现在这种带着透明度的。那时候的卫龙,有些肉粉色,质感也要硬一些。当然,味道极其不稳定。包装丑丑的,黑色和红色配着透明色的包装,看起来有些低廉。同期还有叫臭干子的,黑不溜秋就更让我接受不了了。

初中很少买卫龙。

后来,上了高中后,酱肉丝,烤松针,臭干子都慢慢消失了,卫龙竟然神奇的存活了下来。并衍生了亲嘴烧等产品。

大学,食堂的菜单上更是神奇地写着卫龙炒饭。半透明的卫龙搭配橙色的胡萝卜,还有白花花的米饭,看着却也和谐。

而今,当卫龙搭乘着iPhone的热点,甚至在国外飙高价,在汹涌的辣条浪中独立鳌头之时。就我自己而言,心中也只剩下佩服了。

毕竟,别的辣条是辣条,而卫龙,做成了中国文化,甚至成为了世界的辣条。

我们的大辣条,越来越国际化。

可是,并非所有小摊都能开成卫龙一样的工厂,也不是所有的都能走向国际化。

能够留住人心的,一是不变的味道,而是怀旧的心理。

在这偌大的京城,再高大上的店铺,吃着加肠加蛋加鱼排、肉松培根金针菇,食材丰富到不得了的一份烤冷面,那又能怎么样呢?

远远及不上我偷偷摸摸带进校园,用黑袋子装着的塑料小碗中只有一个蛋的烤冷面。

不是所有的辣条都叫卫龙。

也没有一份烤冷面能复制出十几年来始终一样的味道。

辣条和小摊这种流动性食品,终是两种结局,像卫龙一样产业链化,或者,靠着最初的味道吸引老顾客,每天依旧风声鹤唳,提防着城管的到来。

在这个不停更迭的年代,逃跑还是高大上?

这个雾蒙蒙的早晨,外面又开始了拆迁和填坑。

有些店铺已经不能觅到踪迹。

迁了新址的牛羊肉家,不知还能寻觅到起初的味道吗?

BY 面瘫少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