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曹冲夏侯荣(英年早逝的曹魏双子)
【前言:其实在写这篇文章前我还想到了另一个三国神童――周不疑,无奈当我细查史料后发现周不疑的事迹冲突之处太多,为避免语焉不详,误导读者,故放弃。有心了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周不疑。】
曹冲 (196年8月—208年1月),字仓舒,谥号邓哀王,是曹操儿子之一,魏高祖文皇帝曹丕之弟,由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与甄氏亡女合葬,追赠骑都尉印绶,黄初二年追赠谥「邓哀侯」,追加号为「公」,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
曹冲史料记载:
《三国志·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邓哀王冲字仓舒。武皇帝子,母环夫人,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五六岁的曹冲就有与成人相仿的智慧了。)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对于人尽皆知的“曹冲称象”,曾有人对此提出怀疑: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此事不可能。曹冲死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此之前东吴仅有江东六郡,即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区。这里在汉代没有大象。直到建安十五年孙权派人去作交州刺史,才可能得到大象送给曹操。陈寅恪认为这是北魏时译成佛经《杂宝藏经》中的故事被中国人附会到曹冲身上以显其智慧。《杂宝藏经》中载“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着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据此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记载于《三国志》中,《三国志》成书年代早于北魏,而且《江表传》也记载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其记载中有“邓王冲尚幼”,与本传“生五六岁”契合。吴主孙权未必需要占领了交州之后才能获得大象,有贸易、进贡等多种手段。所以,笔者认为“曹冲称象”在很大程度应是真实的。)
曹冲称象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手?"一无所问。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曹冲不只是天资聪颖,而且心地善良。但是所谓的曹操“欲传后意”不一定就意味着曹操有将曹冲立为接班人的意愿,毕竟从200年官渡之战到208年曹冲去世时这段时间内。即使曹操已经解决了最大的敌人袁绍,但是神州遍地仍是群雄割据。当然,或许曹操认为战胜了袁绍的他可以轻松扫平天下、一统宇内,然后让天资绝伦的曹冲来接他的班。无奈赤壁战败后不久,曹冲也突然病死。但是,曹操对曹冲的疼爱远超其他诸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才遭败仗,又逢爱子病危,对曹操的打击还是很大的。)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据说《魏略》里有一段记载说曹丕曾感慨道:“要是我弟弟曹冲在,我很难说是否有今天这样,可以支配天下”。但是此书已经失传,真伪不得考证了,而且《魏略》是私史,更加不用太过在意。)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侯,又追加号为公。三年,进琮爵,徙封冠军公。四年,徙封己氏公。太和五年,加冲号曰邓哀王。景初元年,琮坐于中尚方作禁物,削户三百,贬爵为都乡侯。三年,复为己氏公。正始七年,转封平阳公。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井前千九百户。
虽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他给忽略了。(毕竟历史上曹冲对整个既定的三国历史几乎是没有影响的,年方十三就英年早逝,比起征讨北方的曹彰,争夺世子之位的丕植,他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可有可无。当然,他若是没有早夭是肯定会不同的。)但是得益于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曹冲作为神童的形象是为人们所熟知的。
夏侯荣(207年—219年) 字幼权,夏侯渊之子,三国魏将。
夏侯荣小时候就很聪明。七岁就会写文章,每天读很多书,用不了几天就可以记住理解了。魏文帝听说后请他作客。当时宴请了宾客有百余人,每个人都上奏了自己的名刺(相当于名片),名刺上都详细地记述了每个人家乡和名字。客人把这些名刺拿出来给夏侯荣看,他只看了一遍,就与每个来客谈话而不会弄错一人。(相比于曹冲,夏侯荣的强项似乎只在于记忆力强悍。)魏文帝感到非常惊奇。
汉中争夺战时,十三岁的夏侯荣随军参战(曹魏子弟年幼随军是很正常的现象,宛城之战时,年仅十岁的曹丕也在曹操军中。而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年仅十三的夏侯荣必然是精通弓马。),这时夏侯渊战死,左右属下士兵(应该是夏侯荣的亲兵)劝夏侯荣赶紧逃命,夏侯荣不走,对属下说:“我父亲已经为国捐躯了,我怎么能逃跑苟活于世!”最后拔剑冲入阵中奋战,终战死阵中。(很疑惑,为什么一群亲兵会放任自己的将军去送死?历史的细节已经无法考证,即使有疑惑也难以解开,更多的我们是被夏侯荣的忠孝之心所打动。)
史料记载: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荣,字幼权。幼聪慧,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帝深奇之。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阵。
关于夏侯荣的忠烈我们已不必赘述,但是对于夏侯渊的战败问题不得不说说。首先看下面几条史载:
1.《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2.《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汉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谥曰愍侯,子衡嗣。
3 .《三国志魏武军策令》: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鹿角去本营十五里,渊将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补之。贼山上望见,从谷中卒出,渊使兵与斗,贼遂绕出其后,兵退而渊未至,甚可伤。
4 .《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於走马谷烧都围,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5.《三国志郭淮传》: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总的来说,就是:
曹操让夏侯渊防守阳平关。法正劝刘备打阳平取汉中。刘备一直打不下来。然后采用计策,主力在正面,而自己率领1万精锐渡河跑到阳平的侧面的定军山驻扎,居高临下,把1万人分为10队,不打夏侯渊,而去打张郃,但也没打下来。夏侯渊发现张郃受围攻,分了一半兵支援张郃。刘备见打不赢张郃,就指挥部队到阳平的走马谷烧鹿角(这里有个矛盾,到底是先打张郃再烧鹿角,还是先烧鹿角,夏侯渊再让张郃去救东围,三国志在几个传纪上记载有出入。)。夏侯渊率400人去救鹿角灭火,这时黄忠从定军山山谷中率军突袭救兵,夏侯渊指挥这400人与蜀军打斗。蜀军从背后绕道包围了曹军。后来曹军撤退,而夏侯渊没有能撤退回来,最终战死。(纵观整个战役,会发现夏侯渊在此战中并未指挥失误,而是由于副手未能配合好才导致身陨。先是分了一半兵力支援张郃,而后又由于司马郭淮患病,夏侯渊只能亲自带人救火。这才有了夏侯渊身死,夏侯荣追随父亲以身殉国。)
当我写完才发现这两位曹魏神童竟都是十三岁便夭折,实在令人叹惋不已。相较于曹冲的天纵之姿,或许夏侯荣稍微逊色。但是,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夏侯荣的忠烈实在令人钦佩。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笔者,笔者会不定时更新文章,与大家一起了解那段群星璀璨的历史。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你们的建议与想法,笔者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