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读历史|餐桌围坐 引出古人衣食生活的话题
活动传送门教孩子读历史|餐桌围坐 引出古人衣食生活的话题
小侄女爱吃面食,看样子,今天我包的饺子,很对她的口味。平时常和我这姑姑在一起,说笑逗嘴,我也会不失时机地,给她讲些历史知识。
“灵子,饺子好吃,知道是用什么包的吗?”好戏又从我的调笑中开始了。
“姑姑,又逗人家。谁不知道是面粉啊。就是小麦磨的。这点事,我幼儿园时候就知道。”小侄女故意装作不屑地,撇撇嘴。
“灵子,面粉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古人有这个口福吗?”看到我的问话变得认真,小侄女眨了眨眼。
“小麦从西亚传入咱们中国,也有四五千年了,但是作为主食,像现在这样好吃,大概也就一千多年的时间。”我打算给小侄女,讲讲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开始人们吃小麦,会像吃米饭一样,放锅里面蒸熟。据说口感很差,人们都不爱吃。”小侄女听了,好奇地瞪大眼睛,渴求答案地看着我。
“磨成粉,不就可以了吗?”小侄女忍不住发问。
“你想啊,磨粉需要石磨呀。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石磨是汉代才有的,也就两千年左右时间。况且,普通百姓家也没有石磨,面粉的加工方法,也难以升级。想想看,凉水和面,蒸熟了吃。古时候就叫做蒸饼。会好吃吗?”
“那太硬了!可是,电视剧里面的武大郎,不是还卖炊饼了吗?”小侄女瞅准机会,发问了。看样子,倒也没有耽误吃饺子。
“灵子真聪明!就是从宋代开始,面食上了百姓的餐桌。当然啦,武大郎的炊饼,其实是馒头。那时候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面技术。”说完,我看了看小侄女的反应。每次讲到历史知识,总能看到她,十分入神的样子。
教孩子读历史|餐桌围坐 引出古人衣食生活的话题“小麦吃法的技术革新,走了几千年,非常漫长。其实,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伴有不断的劳动实践,不断思考与总结,才逐步获得的。你们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有韧劲,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学习品质的教育,我是从来不会放松的。
“知道了,姑姑。”小侄女变得更乖顺,眼睛却盯向了果盘里的马奶子葡萄。
“刚吃饱肚子,又想吃葡萄啦?”我笑着发问。
“姑姑,我要是在新疆生活多好。有吃不完的葡萄。”小丫头咽了口口水,夸张地发出声音,坏坏的样子,又出来了。
“你以为新疆是天然的葡萄园吗?雨量充沛,可以吃不完的葡萄,还有葡萄干?”我有意一问。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马奶子葡萄,哈密的瓜……”小侄女学着我平时的样子,串唱着歌曲,简直把人笑喷。
“其实新疆是个干旱缺水的地区,吐鲁番盆地,给你讲过的。那里有个火焰山,这个你知道吧?”必须让孩子参与到话题里来,而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者。
“火焰山!我知道。唐僧师徒取经,路过火焰山。太热了,根本过不去。孙悟空找铁扇公主借扇子,费了很大劲。到第三次变成牛魔王的样子,才骗成功。”小侄女更来了精神,我也引导着她,把话题说完。孩子的完整表达、叙述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谈话中,培养出来的。
“虽然是神话,但火焰山是真的热,夏天地表温度能达到七十度呢。”顺便普及点知识,肯定是有益的。
“那人还这么活啊?都得热死了。”小侄女露出惊讶表情。
“火焰山旅游很火的,吐鲁番的葡萄格外甜。有机会姑姑带你去看看。”带孩子旅行,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长,带上一个用心准备的孩子,获得的益处,可以预想。
“太好了,姑姑。我不怕热了,我想看看孙悟空翻越的火焰山,放开肚皮吃新疆葡萄。”小侄女更兴奋,接着问,“您还没说,吐鲁番的葡萄,是怎么种出来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简单说,就是在地下挖了暗渠,就是咱们农业生产的灌溉系统。当地的生产生活,都靠它。这个大工程,已经存在了近两千年啦,叫作坎儿井。”我慢慢讲解,同时给小侄女递过去一小串葡萄。
“坎儿井?太新鲜了!现在还在用吗?”小侄女完全沉浸在我们的话题里。类似的对话,是常态,是我有意营造的。她也非常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不知不觉学到很多。
教孩子读历史|餐桌围坐 引出古人衣食生活的话题“当然在用啊,就靠它啦。”我接着说,“坎儿井要经常维护的,有专人负责。这项工程太伟大了,不然吐鲁番的葡萄没的吃,人也无法生活。”看到小侄女跟着思考,不停提问,我知道,这堂课效果不错。
“那这项工程有多伟大呢?不会赶上万里长城吧?”会思考的本质,就是不断提问。小侄女正在这么做。
“灵子说对了,坎儿井和万里长城,还有京杭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工程呢。”我知道,小侄女今天的日记,又不愁内容了。
“灵子,稍微休息一下,一会儿换上运动裤,我们打球去。”小孩子放假容易长肉。那些一个假期长几斤肉的孩子,家长是有责任的。
“姑姑,我想穿裙子。我最喜欢这条裙子了。”小侄女又恢复了娇憨之态。
“穿裤子方便运动啊。你知道吗,有古人就是穿上裤子,打赢战争的。”我决定,就这个话题,给她讲讲古人的故事。教育需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效果最好。
“姑姑太逗了,古人会不穿裤子吗?哈哈哈。”小侄女已经乐不可支。
“你以为古人从来就是穿裤子的吗?你跟姑姑看戏,那些武生演员,撩起外袍,就是裤子。其实古人一开始是穿裙子的,男女都是。”看见小侄女又笑得直不起腰,我继续说下去。
“古人的服装,发展历史很漫长。古时候,汉人穿的是衣裳(音常)。上面是衣,下面是围上的,像裙子。但是,缺点来了,不方便。战国时,有个赵武灵王,他的国家周围都是善于骑射的胡人。汉人由于穿着不便,在山地骑射都是问题。于是,为了方便骑射,赵武灵王进行了改革,全国改穿胡服。就是下身穿裤子,脚上穿靴子。跃身骑马,没有了裙袍的啰嗦羁绊。这样赵国才站稳脚跟。”小侄女听得如醉如痴,显然引起了她的思考。
教孩子读历史|餐桌围坐 引出古人衣食生活的话题“姑姑,这么说,我们汉人穿裤子,还是跟胡人学的了?”小侄女问题来了,未等回答,又问,“那以后古人就都穿裤子了吧?”
“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不同的文化,不断融合,不断变化而来的。唐朝的故事,你听得很多了。那个时候,人们跳胡旋舞,喜欢用胡人的酒器,吃胡人的美食。”我指了指小侄女坐的凳子,又说,“连这样的凳子,都是受了胡人影响。之前都是跪坐席上。”小侄女静静地听着,我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
“后来也不是全都改穿裤子。看似一点变化,其实改变很难。在赵武灵王之后的很多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也是遭遇了很大阻力。”我顿了顿,又说起来。
“到西汉时期,还主要是无裆裤,而且是穿在袍服里面。”看到小侄女又是惊讶的表情,我停顿下来,给她问话时间。
“那不就是开裆裤吗?那些婴儿穿的?”小侄女的眼神里,满是不解。
“是啊,就是这样的发展历程。汉人穿合裆裤,也是学习了胡人的穿法。大概到南北朝时期才成形。但是,直接把裤子穿在外面,也只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才会那样穿。那些封建贵族,是不能这样穿的。”
“劳动人民会被看不起吗?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体面的生活呢?”这个话题又触动了小侄女的感伤情绪,我只好引导一下。
“劳动者只有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才是最光荣的。在古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很艰难。他们能有衣穿就不错了。记得吗,你背过的诗,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衣服单薄,还盼着天冷,不就是为了多卖点碳吗。实际上,到商代的时候,劳动人民是没有鞋穿的。就是到了宋代,草鞋也是首要之选。”觉得今天的预期效果已经达到,准备收住话题了。
“灵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吗?有没有收获啊?”我抛出问题,打算听听小侄女的总结。
“姑姑,今天觉得特别过瘾,收获太大了。我想写到日记里,给姑姑看。”看着小侄女心满意足的样子,我也由衷欣慰。
“打球去啦。穿什么?”我故意笑着问道。
“我穿裤子。我要胡服骑射,打赢这场球。”小侄女学到用到,信心十足。
给孩子讲历史,不必专时刻意。平时的交谈,即使寥寥数语,只要家长有心有料,孩子都会是获益者。不为讲而讲,引导思考,发其深省,提升认识,是我们家长,应该力求达到的教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