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服饰风俗看“箕踞”之态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22人  培妮文字

由服饰风俗看“箕踞”之态

冯培妮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其中,教材对“箕踞” 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那为何“箕踞”之态即为不敬呢?这还需从古代服饰风俗谈起。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身已着有裤。但那时的裤只有两根裤管,名叫“胫衣”。 “胫”者小腿也,胫衣就是只能遮护小腿的裤子,至于膝盖以上则完全裸露。《拾遗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遇见故典,行路途无所题记,以墨书掌及股里,夜还而写之。”因为掌上及股间无衣,墨书之后可以洗去,所以被用来代简书写,如果两股各着有裤,这就不是书与股上而是书于裤上了。可见,最初的裤子确实只能遮护胫部,古人穿这样的裤子,必须在外面加上一条围裙状的服饰并系于腰间,那就是裳。古人上身穿衣,下身着袴(裤),袴外着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三者并用虽然能将身体全部掩住,但如果在活动中不加注意,仍有可能露出部分身体。因此,古人在行、卧、跪、坐时很注意规矩。《礼记 曲礼》云:“暑毋褰裳”,所谓“褰裳”,即将围裳的前后两片分开,然后向上提举,按照当时规定,只有在蹚水过河时才可以做这个动作,否则的话,则被认为不敬。

坐的时候也是如此,古时没有椅,凳,一般多席地而坐,为了不使下裳散开,人们往往采用跪坐的姿势,这种生活方式,在商周时期的玉俑及汉代的画像石上还可看到。如果将腿伸直而坐,则叫“箕踞”,这种极其随便的坐法,同样可能暴露部分身体,因此在当时是很忌讳的。

直到战国以后,人们的裤子才得到改善。逐渐出现了满裆裤,即“褌”,这种由胫衣发展而来的裤子,一般被人们穿在里面,另在外面覆以裳裙,后来,有些军人及农夫仆役为图活动方便,则单独穿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及两汉时期的人物画像,凡下身穿褌者,大抵是这些阶层的人物。着装虽然变化了,但跪坐之姿和相关礼仪却保留了下来,“箕踞”之态则成了放肆无理、轻慢傲视对方的一种身体语言。

荆轲刺杀秦王虽然功败垂成,但面对秦王,勇士荆轲的心理不但毫无畏惧,相反却充满了鄙视,这“箕踞”之态正好显示了他的这份傲慢。“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狂放果敢、笑傲生死的英雄形象从此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