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随想笔录

孩子,你真的不笨!(上)

2017-03-01  本文已影响67人  伙焰

我的微信接到这样的一条信息:“老师您好,我很着急,孩子现在厌学情绪很严重,已经到了无所谓的程度。天天作业都到9点才完成,而且错误率很高,教很多次都不会。所以无法完成计划,一直在恶性循环中。改完错,大概是10点半了。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倒数。”

妈妈絮絮的诉说着,我静静的听着,只是偶尔插进几句话“嗯,哦,这样啊……”

“每次考试完成绩都不好,我们也没批评他了,因为没有效果。他说他想记知识点,就是记不住,他自己也着急。目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学习意识。”

我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情况的?”

妈妈一直耐心的用文字一段一段的和我交流,“从一年级就这样,我们一直陪着他做作业,给他整理错题。他动作太慢,根本没时间。”

“我们也想放手让他自己主动学习,可他就啥也不做,不知从何处下手。”

就这样,在你来我往的文字徐叙述中,我一点点在心里勾勒着母亲的困惑,最后我被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就想近距离观摩一下他们的家庭互动,心理学都认为,孩子的问题一定是家庭问题的呈现,我发出邀请“我看看时间,能不能你们家的大人和孩子,一起都来做个家庭沙盘,看看你们的家庭互动模式,找找思路?”

“太好了。我和他爸爸从来没有放松对他学习的陪伴,但是付出和收获成反比。我们也是没有办法了,太迷茫了。”

约定的时间,见到了父母。嗯,和我的猜测差不多,对职场得心应手的父亲,精明强干,在母亲去接儿子的过程里,父亲聊了聊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不露痕迹的向老师表示了敬意和较高的认可,尽管我知道,那不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是对群体教师的评价。然后,父亲用自己的专业术语阐明了自己对教育孩子的视角:“教育孩子就像资产,教育好了就是资本,教育不好就是负债!”简明扼要,专业权威。

我在心底问自己:他需要被认同吗?作为父亲,儿子的状况使他感受到窘迫了吗?

远远的,妈妈带着儿子,一路走来,儿子在前,昂首阔步,妈妈在后亦步亦趋,进入咨询室。

四张椅子,围在沙盘四周,我按习惯选择了沙盘的右首,离沙盘稍远,让他们挑选自己觉得舒服的位置,儿子率先坐下,嘴里安排着,“我妈,这个沙盘是检测人的内心的想法的。”

爸爸选择坐在了儿子的对面,眼光一直追随者孩子,有小小的不安和担心,谁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的结论呢?对于老婆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头大谁知道?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微不可察。目光没有给到老婆一点点,这次是为了孩子而来。

妈妈犹豫了一下,儿子身旁已经没有空位了,选择在爸爸身旁,最后坐下,看着孩子,一样是小小的不安,还抱着满满的期盼,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或许真的能找到原因呢?孩子的学习已经成为这个家的硬伤,不能提,不能不提。下意识的看了爸爸一眼,接下来目光就在孩子和我的身上来回移动,似乎我的能量能够通过这样的游移转移到孩子身上,一举解决所有的困惑。

我请大家把手放在沙盘的沙面上,同样是一番介绍沙盘游戏的话,同时请他们放松,描述抚沙的感受。

孩子一马当先:“凉凉的,很好玩,很舒服。”爸爸说“很凉,沙很细。”便不再发声。妈妈说:“沙子软软的,可惜了,他小时候没怎么玩过沙。”

“没有玩过沙?”我有些疑惑。

妈妈打开了话匣子,一边诉说一边用爱怜的目光抚摸着孩子,“孩子小时候的体质比较弱,养的精细,也就没怎么玩过沙,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身体问题,一次是扁桃体出问题,那次犯病发作,睡都睡不下去,只能半靠半坐,一睡平,扁桃体就会堵住呼吸,受尽了折磨。”尽管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无法重现在讲述中,语气也是平淡如水,但期间的感受和回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抹去的。爸爸一直注视着孩子,不插话,也不附和,手里无意识捻着砂砾,很长时间才撇过头看妈妈一眼,没有任何情绪与表情。

妈妈接着说“后来手长了猴子(痦子),又是好一段时间的折腾”孩子轻松的插话,“去医院用了各种办法,激光,冷冻,受尽了折磨,最后留下一首的疤,终于痊愈了”孩子不时看看妈妈,又看看爸爸,再低下头手里不停地拨弄着沙粒,拨过来推过去。妈妈停住了话语,一只手肘撑在沙盘边框上,手掌悬空,几个手指不时撮起一撮沙,又轻轻撒下,再撮再撒,无意识的来回搓动,只在自己面前沙盘中方寸不到20平方厘米的沙堆里无意识的拨弄着,不到爸爸那,也不到儿子那。

“然后是他大概在大班时,有一次领他到室内儿童游乐园玩,从2米多高的网兜中直直的摔了下来,摔得我们大人揪心不已……”

“又是照CT,又是找专家,全部人围着我转”,孩子轻松地补充。妈妈一口气说完了孩子成才过程中的三个重大事件,孩子在妈妈述说每件事时,都在轻松的插嘴,看得出,他对于自己的这些遭遇,相当的熟悉,还不时能给父母加一些细节上的补充,或许早已忘记有多疼,有多危险,怎样的煎熬。但妈妈记得,一直记得这个孩子是这样长大的,目光中一直都是那样的怜惜与不舍。爸爸不懂声色的看着儿子,夫妻双方目光的交流极少,少到我稍不留神就会忽略的程度。

我略思索,问孩子,“你可以给爸爸妈妈打个分吗?”

孩子极敏捷,脱口而出“我妈打60分,她可以给我煮煮饭?我爸90分”

“妈妈60分,爸爸90分?”

孩子开始改变自己的意见“爸爸80分,经常出差,都没有陪我”

“妈妈60分,爸爸80分?”

又一次更改“妈妈80分,爸爸70分”

孩子每一次打分,都牵动了父母的表情,意外、愕然、吃惊、了然、愤怒、羞涩、内疚、惭愧、放松……

“妈妈80分,爸爸70分?”

孩子理直气壮“嗯,妈妈还是比较辛苦的,管我的学习、生活、什么都要做,我阿公打电话给我妈说,她过好就是对阿公最大的报答了,就是经常打我,打得我悲惨不已,其他还是好的。”

“我爸爸很不在家,经常出差,他们两个经常在我面前吵架,PK,还有,他们经常打我,打得我悲惨不已……”

“我的学习不好就是他们两个经常在我面前吵架!”孩子说完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坐下,看着父母,好像在等待什么。

妈妈尴尬的插话,“哎,说也好好的说了,道理也讲了,你知道的眦起来那分钟,先打再说,说了没有用,只有打了,我也知道打不好,可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一脸的为难和无奈。

爸爸看着儿子似是想说点什么,嘴巴张了张,又咽回去,侧过头,斜瞟一眼妈妈,附和了一句“我也是告诉她,好好说,不要得不得就打娃娃!”

“老师,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对,但是他的学习上的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在班上学习太差了,经常要我们催着守着才能做好,否则就不做,而且我和他爸爸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分歧太大,”妈妈讲着自己的理由,同时向我投以求援的目光。

“我觉得孩子也不笨,学校的学业就应该能够完成,老师反映,他在学校特别差,学习中下游……”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爸爸打断,一幅很不屑的表情“我觉得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他妈妈关注的太多,女人嘛就是太喳精,一小点问题过分夸大。我觉得孩子身上的问题就像感冒,总是会自愈的,何必定那么紧,想想我们小时候,有没有家长这样盯过我们?不还不是好好长大,有了一份工作,何必那么急?到孩子长大,哪些知识点自然都会掌握的啊,又不是笨人?”

同时不忘给孩子一句,“爸爸告诉过你好多次了,你不笨,你还是很聪明的,只要你上课认真听,慢慢的都会好的。”满满的欣赏与爱怜。

妈妈脸上不自觉浮出一片冷笑,“我们的分歧就在这,他觉得孩子不用太盯着,让他自己去努力就行了。只要他爸爸回家,经常指着我告诉我,他回来,儿子的学习就不准我插手,老师您看,孩子学了6年的钢琴,就这样放弃了,从暑假直到现在一直没动,太可惜了”痛心疾首,那一刻妈妈的冷笑转为了苦涩,还有深深的无力感,下意识的轻轻摇着头,想摆脱什么。

孩子看着父母的言语争执与观念碰撞,什么也不说,低头玩沙,时不时抬头看看他们,发现我在看他时,给我一副“看吧,他们就是这样PK的”的表情,手下玩沙的动作一点也没有迟缓放下。

妈妈的眼光一直在我的身上没有离开,充满了期盼和求援,希望我的加入,似乎能够给她足够的力量。就等着我的评判,和她形成同盟。

“他爸爸在他一年级时出差,去了9个月,一直都是我带的孩子……”“所以你看看,你的习惯培养的太差了,什么都包办,”妈妈没说完,爸爸就插进了话,“我妈就是太啰嗦了”儿子也冷不丁插了一句,妈妈沉默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