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精选好文•汇总大陆文汇

心有千千结可化

2021-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梅美生活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文260字,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但却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之说。

关于《心经》,还有个传说……

据说在唐太宗时期,玄奘法师曾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但玄奘法师却亲自为老和尚洗脓血,涂药,直到老和尚疥癞病痊愈。

老和尚为感玄奘法师调治之恩,便口传给他《心经》。后来玄奘法师在去印度取经路上,历经劫难,依靠《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取到真经。

《心经》具有如此神力,真令人不可思议。我因此热衷学习,分享个见,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指教!

《心经》是佛帮助我们打开心迷的经典,指导我们透过世间阴暗、浑浊、无知、愚昧通万化之源。当知道身心与外物同体,便不会迷惑,心同大自然一体,便获得了知觉力。

佛教我们了解,人类的地位至高无上,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人之上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我们要努力,要事必躬亲,因为佛只能教我们该走的路。

由智慧得正见比盲信生信仰重要得多。理解经意,悟到自心,体会用心,照见光明,胜念千经万卷。这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自然真空合同体。

《心经》实旨是心,“般若”指智慧“波罗蜜”指彼岸,“多”是到达了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指用智慧达到彼岸的心法。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讲的就是般若智慧。

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圆满的智慧,这一切都以心为刚。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自参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经如路牌,对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对一个不走路的人是无用的,对已经走过这段路的人,也是没有用的。

佛的圆满智慧达到的高度,人无能企及。但人又是具有佛性的,觉悟了的人就是佛。人因执着追求人间功名利禄,沾染贪嗔痴慢疑,而造下业障,堕落六道轮回。佛启发我们要恢复自我认识,把不好的东西从心里拔除,让身心轻盈,恢复本来智慧。

人佛性自存,无所不包,无所不举,天地万物、日月星河、草木花树、飞鸟兽鱼、无所不见。我们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有自身肉体含心内之感。如灯本含在灯光内,日月光照本身,心盛世界而不满,意念一动达万里。

宇宙里无边无际多的行星,距离我们遥远到以“光年”计算。它们此刻显现在我们眼中的样子不是此刻的样子,有的甚至早已消失。我们无法及时见证它们的开始与结束,只能靠推算与想象,“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但人的智慧是足以想象到的。

佛学里把“舍利子”比喻为自性。我们可以思考:燃烧让物质留下灰烬,死亡会留下尸骸。科学告诉我们,灰烬与尸骸很快进入到另一种状态,直到微生物完全分解消失不见,物质世界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永无了期。

我们把可以看得见的称为色。肉眼看不见的称为空。我们借天文望远镜与人造卫星观察到了更遥远的宇宙天体,显微镜帮我们了解到许多微生物。

相同物质常会以不同形态存在,比如:雨、雪、霜、雾、冰,浪花、蒸气都是可见水,当它们蒸发融合在空中,看不见,消失只代表我们的肉眼不可见,其实它是存在于空中的。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割。

“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物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官触碰后,通过意识形态的加工,在见闻觉知基础上综合反映出的认识。“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与判断—识”因心而有。

所以,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心说是思想或意识附着的神识。有的人执着于美衣豪车,他们的就会关注这些,注意力被分神会心不在焉,心思不在吃上会食不知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讲的都是“心是否着物说”。

舍利子为自性,认识了自性,会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色与空的关系。启发我们学习时,调动“受想行识”,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高效吸收。

宇宙空间无生无灭,万物无生无灭,一切只是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存在。万物同体即是此理。不论谁也没有离开过宇宙大自然,所以无“垢”与“净”的区别,“无多”也“无少”。

人生里的许多痛苦来源于执着“有”和“无”,无明与邪见存在于心。要求进步,在没有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祛除疑是必须的;而祛除疑,又必须确实明了。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信,是没有道理的。只说“我相信”并不代表你已有了知与见。强迫别人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并不是睿智。

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去理解,佛是悟了的人,具有人达不到的智慧圆满,这个圆满是远远高于我们想象与企及的高度,这高度令佛轻易俯瞰大地,了解众生疾苦。

爬到山巅与坐过宇宙飞船的人都知道地球的辽阔,这经历使他们多了一层感受。但地球上的人是不同的,寿命、经历造成了眼界不一,智慧高低又导致思维不同。

要突破心的障碍不易。就像山峦起雾会遮挡视线,把雾霾比喻成人的思想障碍,要看清山峦的唯一办法只能等雾霾散去。要学到智慧,只有回到本体,回到本体只有祛除身体里多年染上的杂尘。恢复舍利子,就是恢复自性,觉悟只有靠修行。

人性里的贪嗔痴慢疑有些是自造的,有些是被别人裹挟的,身体沾染的尘垢非一日之能,那么祛除之路也不会轻易达到。修心修心靠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就是佛学启发人恢复自性的智慧花。

色(人)都将幻化为空,空中细小的颗粒还会重塑无数的色(人),人从来未离开过这个世界。从“见”到“不见”,从“有”到“无”,万物从产生,发展到消失都会全部回归到孕育神奇生命的土地里,就像水汽蒸腾化为雨重归土地一样。生命如此,生生不息。

撒一把相同植物的种子在不同之地,它们生长的模样因环境不同,是否施肥显示不同状态。同样,诞生于不同时代与环境的人的命运也如此。

大自然是具有魔力的神,动物看起来灵活,活动区域广阔,可蒲公英的种子又告诉我们,它借助风的力量会飞得更加遥远。

进化史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通过与其它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推动自身智力的发展。“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使人一跃成为统治地球的高智能动物。但人是不能脱离其他生物而独立于地球的。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带着前世的原罪,那是不能轻易涂抹的。就像父母的基因会遗传给孩子。业障一部分来自前世,一部分源于现实,但业障的果报从来不会迟到,命运的锁链更不会轻易断开。

至于下世是否还能为人,要看这世的业障多少,严重的业障可能导致下世进入畜牲道或地狱道。前世积累的善业会让人这世过得顺心如意,福报多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命运就是人的镜子。

前世没法改变,今世的命运正在显化着前世行为的善恶,而未来要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当下。

佛教导人要自皈依,是因为任何人,包括佛也不会帮助人消除自己的业障。佛学是启发自性了悟的学说,佛不能帮人改变因,但能指导人纠偏。所以“佛畏因,人畏果”。

了解了人命运的来龙去脉,认清了宇宙变化的本质。那么最后要问,人还需要贪恋什么?人间的幸福苦厄,生死别离只在一瞬间。有无、多少、真假、对错等都是幻生幻灭。

明理后则心法生,即“心无罣碍”。这样达到了圆觉,圆觉后会脱离苦相,脱离苦相便无恐怖之说了。佛心达圆觉,与真空母体合二为一,无生无灭,即涅槃。

佛告诉了人生命的真相,并不是让人消极看待生命,而是教导人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启发人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未来的命运。

《心经》帮人取舍反思,去伪存真。世界千变万化,惟心如如不动。眼观宇宙天体,人如沙般渺小,只能心存诚意尽人力,结果显化顺天意。愿《心经》让我们获得智慧力量的加持,使我们通达万物。

本文由 城外的阳光sun 创办专题【精选好文】推荐
本文编辑:云行笔记
专题主编:城外的阳光sun

最后,诚挚感谢云行笔记抽出时间悉心指导与建议,让这篇文精炼了许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