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求导致中空
![](https://img.haomeiwen.com/i5640177/e84f69dd3c892f94.jpg)
最近看了一本《百年孤独:张学良的思想人生》,对他“不抵抗主义”的一些做法多了些了解。
关于张学良,人们都不陌生。我们历史课本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几个关键的时间点上都提到了他。
一个是他老子张作霖被日本人皇姑屯炸死之后“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了国民政府;一个是“九一八事变”,把整个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人;再一个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详述了。
因为第一件事,他被看作是识大体顾大局,国家统一的功臣;因为第二件事,他被称为“不抵抗主义”的奉行者,遭遇了无数的骂名;因为第三件事,他被蒋介石带往台湾,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幽禁生涯。
好事咱今天就不说了,单揪出“九一八事变”来看,明明是全国人民都认为不对的事情,知道此举要亡国,他张少帅咋就一根筋地做了呢?
我们很容易想到的一点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纨绔子弟嘛;哪知道什么国家存亡与民族大义。
就在“九一八”前两天,面对日本人的挑衅,他还发电通告全军:“现在日方对我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极宜力求稳慎,对于日本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作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私生活也挺丰富多彩。一个叫朱君武的就做诗编排说:“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所以这位少帅就是心没放在“政事”上,坐等着人家来打。
其实抛开张学良的风流账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从他自己的心路历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早先他的确是要抵抗的。民国十九年,刚刚接管东北政权不就的张学良追随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际反苏路线,采取了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主权的行动,这就是“中东铁路事件”。
在这件事中,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仅闹了个损兵折将,失败透顶;更是连南京国民政府的毛个支援也没得着。内外一致批评,日本人更是因此看出了中国人的不团结,扬言要搞掉东北政权。
因为这件事,张学良发现自己空有一番爱国热情,却力有不逮,思想上先有了退却。
所以,当面对日本人的挑衅和大规模进犯的时候,他开始寄希望于外界;比如国联,或者日本本国反抗力量。在对日本侵华这件事上,就表现地就不再那么激进。
在他自己的一段回忆中就“不抵抗”曾经提到下面几点理由:
首先,日本是个立宪国家,军部有什么动作是要上奏的;天皇不同意,他们下面怎么折腾都没用。只要自己不给对方进攻的借口就好。
其次,如果日本采取侵略行为,它一定会受到全世界的谴责,会自食恶果;日本高层应该能看到这一点。
第三,有国联在那里压着,小日本不敢轻举妄动。
也就是说,日本侵华这件事存在其国内意见不统一、内生畏惧、外有压力的问题;所以他们不会打进来。这就是张学良对当时的形势判断。
他自己也感慨说,“全国人多攻击我不抵抗,但我很少看见有人研究我为什么不抵抗。”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这就像我们打扑克,自己手中没牌了嘛,看看对手和伙伴怎么搞吧,不管了。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张作霖一代枭雄,有段时间甚至成为国家元首,何至于他的部队沦落至此?
其实也正因为此,张学良才对战争产生了厌恶情绪,想要实现民族统一。
他曾对自己的父亲讲:我对我父亲的事情很苦恼。因为我反对我父亲进行的内战……我希望中国统一。后来我父亲不在了,我自己做事,我一直是拥护统一的……我不光是想让东三省,而且想让全国都好起来。”
因此“改旗易帜”,整编军队,削减军费开支,铸剑为犁;这样一步步的,自己部队的力量就涣散掉了。
也就是说,在“九一八”之前,张学良的东北军已经失去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即使抵抗,他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而“中东铁路事件”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这才让他决心将“不抵抗”进行到底。
我们常常说“两条腿走路”,其实很多人只是单腿跳而已。如同张学良,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外界的力量,缺少了内在核心力量的构建;一旦外界的支持没有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支撑,那主动权就没有了。
我们一厢情愿地局限在自己的固有认知里,活在想象里,极力外求,反而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丢了。
很多人去运作一件事,走着走着就会进行不下去。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没有把这种外求的所得转化为内在的核心体系。
所以你看,一些大事上的重大决定并不在于决定本身,而是取决于手中有没有筹码。
举个例子,我的阅读群里现在有百十人,大家读的理论类不少,实操类也很多;这其中也不乏有人报了各种各样的微课,每天有空就听一些。
照理说,这样一年下来,生活有很大改观才是。但也的确有同学告诉我经常是读了就忘,忘了再读;如此反复,却用不到工作和生活里去。
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读书这种方式向外寻求自身的突破,这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我们始终没有把这种外在的积极变化转化到自身内在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打磨上。
读书和专业技能便是这样一种外求和内生的关系。没有专业支撑,我们所有的阅读都是浅的,于工作和生活都难以派上用场。
以写作为例,如果水平足够高,就能够看清一本书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以及它背后的原因所在;如此便可以抽丝剥茧,把总结出来的有效信息为我所用。
而现实的情况是,太多人把自己的“核心力量”去除,而过于追求阅读的数量,实在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