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随笔(二十九)
来到澳洲这些年,接触的社会面不宽,认识的人也不多,总的感觉就是关注的点,落脚到了自个家里,不再瞎操那些个“八竿子都够不着”的闲心。心思回到了自个家里,便会嘘寒问暖家里人的这和那,就会把过去忽略了的、没有引起注意的、关切不到位的,都不失时机的给予温润抚慰。当然和家里人的相处,也还是需要把握分寸、进退有度,不能把自己觉得的好,不加思索的随意给予。道理也很简单,每个人认可的好不尽相同,和而不同才是相处的长久之道。
要说呀,与家里人相处也不容易,因为有了血缘亲情的客观存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少了应该有的法理约束。如果都能做到“三观相同”还好,就怕遇到生性多疑、贪占便宜、搬弄是非、争强好胜的,那就很容易让好好的一家人,落入“有理说不清”的陷阱里去。但凡要处理好家庭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抱有都是一家人的本心那是必须的,与此同时还得兼顾法理人情、留出相处的时间、空间。这话怎讲?那就是虽然我们都是一家人,但我们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要尽量避免“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应该是我的”界限混淆。在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首先还是法理关系,其次才是婚姻、血缘衍生出来的家庭关系。如果罔顾法理,势必动摇根基,影响亲情。关于这样的说道,咱家外孙姐弟俩,莫看年纪小悟道却深。他俩平时的所需所用物品,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就跟贴了标签似的互不混用,除非我愿意分享。这样做很自私吗?我看挺好的,从小就把物权意识确立了,将来的相处会少了很多纠缠不清的麻烦。
本来最容易相处的家庭关系,变得不那么容易相处,有的甚至反目成仇、不相往来,归根结底还在于相处方式有了问题。凡属人情大于法理的,相处时间必定不会长久,即便一味忍让迁就大度,保证家庭的长治久安,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街区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