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故事

如何让读书更有效果?

2016-05-29  本文已影响102人  派妮

文/派妮

一直以来以“喜欢读书之人”自诩,写过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也受到好评。然而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成熟,反而渐渐开始学会自省。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过去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越来越意识到当初的无知与狂傲自大。

蒙田曾说过,“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称这第二种人为书呆子。“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得不懂。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可能会发生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好吧,我越来越承认自己是这样一种“书呆子”。

关于读书,自我总结犯了两方面的错误:

第一,对于读书这件事情上的认识出现偏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古代士大夫们信奉的理念,然而这句话适用于“以文治国”的古代,却不再适用于目前的商业世界。读书并不是什么高尚之事,说白了,它只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而已。

诚然,多读点书对于开阔知识面、丰富精神世界有着无比替代的优势。这几年,凭着坚持读书的好习惯,自己在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方面有了很大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促进自己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读书也不例外。读书带来的危险性就在于,读书读得越多,与现实往往会隔离得越远,就会出现“读书读多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情况。就像美剧《绝望主妇》中的伊芙所说:当你品尝了墨西哥鸡肉卷,怎么会对生菜沙拉感兴趣。然而如果现实就是一盘生菜沙拉怎么办?有可能你真的会失掉胃口。当渺小的现实不能承载伟大的理想的时候,他们会逃避现实,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理想国。和现实脱节太远的人不会很幸福,有可能最终会被时代和现实所抛弃。

第二,没有运用一些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我是一个不太注重方法论的人,尤其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喜欢随性而至,喜欢看什么样的书就看,从来没有注意过阅读的方法。我甚至一度认为,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只针对于那些不怎么看书的人。

大学学的专业是新闻学,当时老师一再提醒我们“新闻无学”。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收获,就一定要博览群书,成为一名“博学家”、“杂学家”。这样的观念影响了我,让我不设限地去读书,却也让我出现了什么都不精通的问题。

之所以反思关于读书的问题,是因为最近读了美国Mortimer J·Adler 和Chlares van Doran所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深深意识到过去的一些偏见,使我的读书效果不佳,大量时间被浪费掉却不自知。看书名,好似一本读书方法速成技巧类的书,实际上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阅读的经典论著,梁文道等大咖以及一些大学教授都曾推荐此书。

单就阅读体验来讲,这本书并不好读。行文有些啰嗦,案例很多都是高大上的大部头著作,很难理解。但是一旦读完,你就会产生“后悔没有早点遇到这本书”的念头。

这本书提出了“如何做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作者对此有三个维度的解答:

一是,选书的标准要高。作者将读书分为两类,一类为求获得资讯,一类为求获得理解。在作者看来,为求获得资讯而读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几乎不用动脑子就能轻松读完。然而,一个真正对自我有要求的读者应该尽量去读那一些“你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刚好让你明白其实你并不了解的这本书”。也就是说,我们要为了增进对某一事物的了解而去读书。可能一开始你对这本书并不了解,你与要读的书之间出现理解程度不相等的情况,但是随着由浅入深地去读,你会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内。即便不能全盘了解,也可以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

“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不只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加有智慧,而不只是更加有知识——像只提供资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的永恒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因此,在浩如烟海的成千万册书籍中,事实上99%的书都不必读,而且也读不过来。假设一个人正常一周读一本书,一年也就读50本左右,十年读500本,五十年的时间也不过读2500本左右。如果浪费太多时间在那些不值得一读的书上,我们从中获取的智慧也会大大减少。所以,“你要培养一种能力,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尤其是那些伟大的经典作品。”

二是,阅读方式方法要多样。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也即是阅读的四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泛读)、分析阅读(精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针对儿童而言,是指要培养小孩子基本的阅读能力。而剩下的略读、精读、主题阅读则需根据书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选择。略读是用来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你读,而精读则是选定一本好书之后的一种读书方法,如果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成为“学者”或者“准学者”,那么就需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主题阅读。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阅读速度和阅读数量的问题,事实上讨论这个毫无意义。“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于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什么时候该用怎样的阅读速度。超快的阅读速度只能表示你在阅读一本根本不值得一读的读物。最好的秘诀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一个读书量很大,但却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仔细地去读一本值得的好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这是一个好读者应该能达到的境界。”

三是,边读书边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是一个对自我有要求读者最重要的一点,然而恰恰也是当前中国教育制度最为缺失的一点。在读任何一本书时,都要问自己四个问题:这本书在讲些什么?作者是怎么讲的?作者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对你有什么意义?带着这四个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去读,然后找到答案,才算真正的阅读艺术。“你只有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尽量选好的书去读,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和速度去读,读的时候边思考边提问。唯有以这般姿态读书,才能说是对自己的读书行为负责任。

前几日,一位酷爱读书的男生跟我说,以目前人们读书程度之低,还轮不到谈读书方法。我深以为然。现在多数人仍沉沦在鸡汤、伪成功学中,以求得大脑短暂的刺激,这些低质量的资讯会让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事实上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至毫无作用了。所以一定要寻找那些能启发我们心智成长的好书,唯有如此,我们内在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旺盛。

1.如何进行泛读?

泛读的第一个目标首先是要判断一本书值得不值得再多花时间去精读,因此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看书名、看序言、看目录、看索引,然后找几个跟主题相关的篇幅或者几页读一下。当你判定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时,你遇到了问题,那就是你很难读、很难理解这本书。此时,你要做的就是先粗浅的阅读一遍,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和思索。当从头到尾读完之后,你可能只了解了其中某一部分,没关系,因为接下来你还要重读一遍,以精读的方式仔细阅读。

2.如何进行精读?

精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确定这本书在谈些什么,此时读者要做的事情是明确这本书的类别、以简短的文字来说明书的主旨、列出全书的大纲。通过这些动作,才能非常明白作者到底想要说明或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个步骤是要找出作者是如何开始论述或者解答这些问题的,此时读者要做的事情是找出关键的章节,关键的段落,甚至是关键的句子和字眼,看看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有解决的。第三个步骤则是要读者公正客观地去评价这本书。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的梳理,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或者不同意。在说出评论之前,请证明自己能区别得出你到底是在说你真正的观点,还是因为没有懂而发的牢骚而已。

3.如何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基于精读和泛读之上的,如果一个读者想要在某个领域深入研究,那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阅读。主题阅读之前需要一个很长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针对研究的话题拟一份书单,这个书单的拟定可以参考一些专家的建议,也可以参考一些权威书籍的书目索引。设计完书单后,你要做一次排查,看看哪些是真正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哪些是可以排除在外不必看的。

确定完书单后,就可以进入真正的主题阅读了。此时,你要列出一连串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的主次进行排序。带着这些问题,你开始对书单上的书目进行翻阅,看在哪些书的哪些章节里是与你谈论的问题相关的。锁定这些书目和章节之后就可对其进行精读,直至你把你的问题的答案都一一找到。最后一个步骤则是,要针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与评论,有些答案可能是相同的,有些答案可能是观点完全相反的。“不管怎样,读者要保证一定的疏离,才能保证思考的客观与独立。”

��{��Ae�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