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随笔 十三
读诗词,使胸有锦绣,让心容万川;让自己不空,使人生不寒。
十三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启用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政治思想不同受排挤,遂自愿从京官外任,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即此时作,自此杭州西湖便有了一张绝美之“西子”名片,感谢苏子瞻!
虽说张先张子野年长苏子瞻四十七岁,但旨趣相同忘年相交,常一起同游唱酬。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子瞻与子野同游西湖,写出了这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词眼落于“听筝”,蕴在“人不见”,在雨后初晴霞明风清的傍晚,听见江上有人弹筝,调声哀苦如湘水女神,欲待相寻人已不见,只余音袅袅,山峰青青。人已去,筝声犹萦在,词已结,意蕴尚绕存。淡淡惆怅,回味无穷。
词最后一句有出处,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可见,苏子瞻化用了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江城子》题记:“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显然是在游西湖时作。但词中是“忽闻江上弄哀筝”,此江应指钱塘江,弄筝人在江上还是在湖上?宋代袁文《瓮牖闲评》把“江上”引作“筵上”,太过具实,略有牵强。余之陋见,乃虚指,无论江上湖上皆有舟船之地,弹筝之室。就如词中凤凰山,位于杭城南,俯临钱塘江,抵近西湖。虚指凤凰山,实写当时杭城之地,西湖之景。或者,因化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延用“江上”,此亦是虚指之法。
根据题记,张先也用同一题材赋词,可惜张先的词已亡佚,憾事一桩!
有《瓮牖闲评》载:“东坡倅钱塘日,忽刘贡父相访,因拉与同游西湖。时二刘方在服制中。至湖心,有小舟翩然至前,一妇人甚佳,见东坡,自叙‘少年景慕高名,以在室无由得见。今已嫁为民妻,闻公游湖,不避罪而来。善弹筝,愿献一曲,辄求一小词,以为终身之荣,可乎?’东坡不能却,援笔而成,与之。”
据此,此词可能为援笔之词,为一乘舟追星的“苏粉”所写,地点场景虚指也是合理合情。
又有《墨庄漫录》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坐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时二客皆有服,预焉。久之,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亭前,靓妆数人,中有一人尤丽,方鼓筝,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二客竟目送之。曲未终,翩然而逝。公戏作长短句云。”
承此野史所记,上阙中“一朵芙蕖”指弄筝美人,“双白鹭”指穿白衣的二位同行刘姓客人。亦大是信达。颇合子瞻当时作词的情趣和雅心。
“追星”自古即有,被追的星大多是“文人墨客”,苏轼即是宋代巅峰巨星,一有诗词便传遍大江南北,宫掖村塾。湖上泛舟,有美人追迎,献以筝技,谢以诗词,此等星粉互动,眼福耳福文福皆足,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