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列国13
第三章 晋秦围郑
“君上,出大事儿了!”百里奚匆匆跑来对秦君说。这时的周王是周国的第十八任国王,名叫姬郑,他有个弟弟叫姬带。公元前636年,姬带发动政变,篡夺了姬郑的王位,姬郑仓皇逃到了郑国,同时广发急文向天下诸侯求救。百里奚说:“姬带作乱,天子被赶下台了。”“这关我什么事儿?”“这当然关你的事儿了,”百里奚给出一个坚定的目光,“齐桓公在生前为什么能够成为诸侯联盟的盟主呢?其一,是因为齐国的实力足够强大。实力从来都是论资排辈的重要标准,也是唯一标准,如若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其他一切花里花哨的东西都是枉然无用的。像卫国、陈国、宋国、蔡国这等弱小的国家,谁会正眼看他们一眼?而齐国正是因为实力强大,所以他说起话来底气足,能够得到诸侯的认可。其二,是因为齐君抓住了呼吁大众的旗帜。有足够的实力坐上这盟主之位的国家不是只有齐国,另外还有晋国、楚国、秦国,但为何最后上位的既不是晋国,也不是楚国,甚至不是秦国,而偏偏是齐国呢?因为齐君能装啊,他匡扶周室,尊奉周王,因而获得了一种国际警察的形象,这是他能够呼吁诸侯的一个重要原因。盟主需要借天子来发号施令,而天子也需要让盟主来给他撑门面,这两者是互利共存的,因而自齐桓公死后,天子便失去了可以依靠的诸侯,也在寻找可以依靠的诸侯。君上如果想要成为天子的第二任助理,那么这不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吗?”“嗯,你提醒得对,”秦君被点通了,“我应该勤助天子,帮他夺回王位,这样他应该会让我做他的助理吧。”于是在公元前635年,秦君调集军队驻扎于黄河岸边,准备向晋国借道前往郑国。
“启禀君上,秦军屯于黄河,准备前往郑国。”晋廷之上,士兵来报。“前往郑国,秦军去那儿干什么?”晋君很是不解,“难不成,他们是想要攻打郑国吗?”狐偃说:“这倒不至于吧,秦国在西,郑国在东,两国之间隔着周国和晋国,秦国怎么会去攻打一块飞地呢?”“那就怪了,既然不是为了攻打郑国,那秦军去那儿作甚?”“对呀,秦军究竟想干什么?”晋君以及群臣都百思不得其解。“勤王!”赵衰一声定住了晋廷,“眼下天子正落难于郑国,秦军前往郑国,一定是为了勤王。”晋君说:“嗯嗯,这个理由倒是说得过去,那就借个道给秦军,让他们前去勤王吧。”“不可!”赵衰拦住了晋君,“这些年来,秦国屡屡帮助晋国,在天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而晋国却屡次陷害秦国,在天下落下了一个很臭的名声。勤王是获得声望的最佳手段,我们晋国要想改变以往的国际形象,那就绝对不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而一旦我们错失了这个机会,纵容秦国前去勤王,那么秦国依赖其原有的声望,再获得天子的册命,其必将稳坐这新任盟主之位,请问这样的局面,君上愿意看到吗?”“诸侯盟主之位,人人趋之若鹜,我又怎么甘愿拱手让与他人呢?可问题是,秦国有恩于我,我又怎么能像惠公、怀公一样背负秦国呢?”“君上错了,如果只是小恩小惠,我们完全可以大方让与秦国;可如果是国家大业,那就容不得讲半点情义了。更何况,我们要把秦军堵回去,并不需要刀兵相见,只需要婉言拒绝就行了,这并没有与秦国撕破脸,也算不上过河拆桥,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忘恩负义了。”“嗯嗯,你说得倒是在理,那就照你说得这么做吧,”晋君转向胥臣,“胥臣,你就代替我拜访一下秦君吧。”
“秦君此次劳师动众前往郑国,想必是为了勤助天子归位吧?”胥臣对秦君说。“你说得不错,天子落难,身为臣子,我又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护送天子回国,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呀。”“如今周国虽弱,但秦君却仍然不忘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这实在是让我钦佩。不过同为诸侯,晋国也同样有义务勤王啊,而且秦国只是嬴姓封国,而晋国却是姬姓封国,是周国的亲戚之国,更何况秦国与郑国相距较远,而晋国与郑国却是近邻,来往比较方便,所以这勤王之事,还是让晋国来为秦国代劳吧。”“既然晋国有这份心,那就由晋国来操持这件事吧,”秦君找不到拒绝胥臣的理由,“那么我等就罢兵回国,等待晋君的好消息了。”
“如果让夷吾或姬圉来处理这件事情的话,他们应该看不出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吧,”回到雍城后,秦君发牢骚,“唉,这重耳还真有两把刷子,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目的,生怕我抢了他的功劳。”“是啊,这肯定是狐偃、赵衰等人的主意,”百里奚说,“晋君如此精明,以后要想压制晋国就更难了,看来我们还是要维护好秦国与晋国的关系呀。”
秦国退兵后,晋国派人去郑国把姬郑接过来了,然后发兵攻打洛邑,杀死了姬带,把姬郑重新扶上王位了。果不其然,此次勤王震动诸侯,事后些许小国都来投奔晋国,认晋国为老大哥,以祈求得到他的保护。先轸对晋君说:“自从平王东迁、周国衰弱以后,中原便失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主持大局者,因而也就陷入了一个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是四方的夷族便趁势而起,浑水摸鱼,像潮水一般不断涌入华夏的每一个角落,炎黄子孙由此面临着一次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考验。当此艰危存亡之际,英雄人物齐桓公横空出世,他高高举起尊王的旗帜,奔走呼号于诸侯之间,促使列国团结起来攘除夷族,共同捍卫华夏文明,天下由此形成了一个以齐国为轴心的列国盟体,此时的齐国也俨然已经是昔日的夏国、商国、周国了,齐国的事业好生辉煌!然而事物无常,变幻难测,自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相夺位,齐国一时陷入了内乱,以齐国为轴心的列国盟体也随之土崩瓦解,齐国的事业骤然消散。随后宋国踊跃而起,伙同卫国、曹国、邾国一起平定齐国内乱,宋国由此而小有名气,也由此而萌生出了接续齐国事业的大胆想法,于是不自量力的宋国俨然以新任盟主的身份自居,并号令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楚国于盂地举行会盟,哪知实力撑不起野心,楚国并不买宋国的账,最后两国战于泓水,以楚国战胜宋国而告终。泓水之战后,中原仅有的以宋国为首的小盟体也被打散,从此楚国北进中原的迅猛势头再也无人可以阻拦,中原眼看就要落入楚国之手了。楚国虽然强大,但他毕竟是蛮夷之族,而中原诸国皆乃礼仪之邦,他们谁都不愿意让一个外族来主盟华夏,所以中原小国皆引颈而望,希望此时能有一个大国站出来挑起大梁,重拾齐桓公掉下的桂冠,遏制楚国北上发展的势头,以解除华夏诸邦的民族危机。齐国虽然与中原诸国为邻,拥有保护列国的条件,但是他偏处东海一角,与楚国相隔甚远,没有与楚国作战的条件;秦国虽然与楚国有所接壤,拥有与楚国作战的条件,但是他辟在黄土高原,与中原诸国没有联系,也就没有保护列国的条件;唯有晋国靠近华夏地区,与中原诸国相邻,且与楚国形成北南对峙之势,因而晋国不仅可以急救列国,且随时都可以与楚国作战。况且君上刚刚勤王建威,诸侯对君上都有着很大的期望,所以这个时候君上一定要站出来,成为华夏世界的擎天之柱。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晋国要想独步天下,那就必须先撂倒楚国这个大个儿,一旦楚国败于晋国的手下,列国对晋国一旦会高山仰止的。”“说得不错,天降大任于晋国,寡人又怎么能刻意回避呢?与楚争锋,势在必行,我也很想成为第二个齐桓公呢。”“我希望君上不要做齐桓公,而要做自己。”“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齐桓公的事业还不够辉煌吗?”“那就要看君上是怎么想的了,如果君上只是想拥有一些前人已经有过的东西,那就只需要去做一些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就行了;而如果君上要想拥有一些从未有人有过的东西,那就必须去做一些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些事情从来都没有人做过,所以毫无疑问,他是千古以来的第一人。而君上如果想要超越齐桓公,那就必须去做一些齐桓公没有做过的事情。”“齐桓公没有做过的事情,你指的是?”“二十一年前,齐国向楚国兴师问罪,集结八国联军包围了楚国,两国的战争已经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局势虽然异常的紧张,然而战争到底还是没有爆发,所以齐国最后虽然迫使楚国向周国进贡苞茅了,但是齐国与楚国的实力较量却并未分出胜负。楚国是当今天下最大的巨头,正因如此,齐桓公才不敢真的动他,而刻意避免与他的战争,然而也因如此,与楚国交手的意义才不同一般。”“什么,你的意思是,我们要与楚国实打实地较量一下?”晋君吃了一惊。“没错,我们晋国自从强大以来,还从未在列国面前展示一下真正的实力,不如就趁着这次适宜的机会,我们与楚国堂堂正正地放手一搏,明明确确地分个高下,叫天下列国见识一下我晋国的厉害!”“不鸣则已,鸣则惊人;不飞则已,飞则冲天,”晋君思虑了一番,“自郑庄公小霸以来,诸侯之间一直都是小打小闹,而从来没有爆发过任何大规模的战争。好,那么这乱世中的国际大战,就由寡人来开个头吧!”“虽然如此,但是晋国与楚国的战争意义非凡,因为这将决定天下列国的阵营归属,所以我们绝对不可贸然向楚国宣战,而必须循序渐进,积蓄力量,为这场恶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经过三年的韬光养晦与厉兵秣马,晋国觉得与楚国开战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公元前632年,晋国毅然向楚国递交了挑战书,双方约定于四月二日在卫国的城濮(山东范县)进行决战,春秋时期大国之间的第一次争霸战争由此正式展开。此战晋国出动了三万两千五百人,楚国出动了四万两千人,按照这个军队的数量对比,楚国打赢的概率是要高出许多的,因为古代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人数。当然,古代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人数,但却并不完全取决于人数,另外还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谋略等其他因素。战争那天,晋楚双方在旷野上铺开了阵型,晋军背倚有莘故城,列阵于北,而楚军则背靠着一道土冈,列阵于南。当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两军一同擂响了战鼓,大地被轰隆隆震得颤抖,野鸟也被惊得呼啦啦满天乱飞,同时晋楚两军也双双冲向了对方。战争进行了一个多钟头,双方杀得人仰马翻,尸体成堆,晋军略微处于下风,于是他们纷纷撤退,见此状况,楚军兴奋地冲上去追击晋军;可是没有多久,晋军便突然停了下来,然后他们的后面冲出了一群老虎,这把楚方的战马和士兵吓了个半死。原来,晋军刚才是在假装败退,故意诱惑楚军深入,然后好用他们披着虎皮的战马来吓唬楚军。到了这个时候,楚方的战马全都被吓得纷纷调头逃跑,士兵也都被吓破了胆,根本就没有接着打下去的勇气,于是战争的局势骤然转变,晋军压着楚军狂捶猛打,楚军慌慌张张地四散逃跑,自相踩踏死伤无数,最后这场战争以晋国完胜而结束。
城濮之战声势浩大,震动诸侯,此战之后晋国声威大增,列国也纷纷改换门庭,从楚国的阵营转移到了晋国的阵营,并且连周王也亲自来向晋君祝贺,册命晋君为诸侯老大,于是中原继齐国之后以晋国为轴心的新列国联盟再次形成。同年五月十六日,晋君以中原盟主的身份召集诸侯在郑国的践土(河南原阳)举行会盟,要制定、宣布新的国际秩序,参与了会议的国家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许国、郑国、卫国、陈国、莒国、邾国等十几个国家,这标志着晋君成为了春秋时代名副其实的第二任霸主。
“恭喜君上成为盟主,此后便可以支配联盟成员,也可以随意征伐他国了。”赵衰说。“是啊,终于成为盟主了,现在该摆摆架子、耍耍威风了,”晋君一脸高兴,笑得嘴巴都快裂开了,“诸位以为,我们现在该拿哪个小国来开刀呢?”“郑国,”狐偃说,“君上以前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君曾无礼于君上,他害怕君上会因此而报复他,所以他想重新归附楚国,寻求楚国的保护。”“什么,好大的胆子!”晋君眼睛一瞪,桌子一拍,“以前他羞辱我的事我还没跟他算账呢,而且早在城濮之战以前,他总是在我和楚王之间摇摆不定,现在都已经盟过誓了,他居然又一屁股坐到楚国的怀抱里去了,这次我要不弄死他,我这盟主也甭当了!”先轸说:“那么君上打算叫上哪几个盟国一起去修理郑国呢?”“叫上鲁国、宋国、陈国就够了。”“我看君上这次最好还是只叫秦国吧,上次践土会盟,秦君没来参加,这说明他对君上成为盟主之事心有埋怨,所以君上还是借这次机会与秦君一起瓜分郑国,好缓和一下晋秦两国的关系吧。”“嗯嗯,你说得不错,我差点冷落了秦国,那你就代替我跑一趟秦国,叫秦君与我一起出兵攻打郑国吧。”
“唉,我真是后悔立了重耳为君,”秦君正在发牢骚,“没想到他那么能干,我苦心经营了十几年都没能取得的盟主之位,他仅用几年时间便一举夺得了。”突然殿外一声:“晋国使臣先轸求见!”“先轸,他来这干什么,叫他上来吧。”上殿之后,先轸对秦君说:“郑国背叛联盟,投奔楚国,晋君怒不可遏,本想与鲁国、宋国、陈国一起瓜分郑国,但是考虑到秦国对晋国有恩情,所以晋君想与秦国共分郑国,不知秦君意下如何?”“哈哈,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秦君的心情马上由乌云转晴,“晋君到底还算是有点良心,没有忘了我对他的恩情,还知道报答我。你回去告诉晋君,我马上出兵与他一起围攻郑国。”于是在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
“启禀君上,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两国联军已经把郑国围了个水泄不通。”郑国朝堂上,士兵忽然来报。“什么!”郑君惊慌失措,“如此情势,诸位以为该如何是好啊?”佚之狐站出来说:“七年前晋君流亡到郑国的时候,我曾劝过君上要礼貌对待他,不然的话就干脆杀了他,免得日后他即位了回过头来报复郑国,可是君上听不进我的劝告,既不礼貌对待他,又不干脆杀了他,这才为郑国带来了今日的灾祸。”“唉呀,千不该万不该我都已经做了,你现在责备我也于事无补啊,现在最紧要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解除郑国的危机。”“有胆跟晋秦两国叫板的只有齐国和楚国,其中齐国是晋国的盟国,只有楚国是晋国的敌国,所以我们只能是向楚国求救了。”于是,郑君派人到楚国去求援了。楚国刚刚才被晋国放倒,他不想因为郑国而再与晋国开战,更何况这次秦国也参与进来了,所以楚王想都没想就果断拒绝了郑国的求援。“好个楚王,之前哭死哭活让我投奔他,现在我一有难就立马把我踢开了!”被放了鸽子的郑君非常窝火,“楚国都不帮我们,看来向外求援是没希望了,你们大伙儿商量一下现在该怎么办吧。”经过一番紧张的商量后,众臣商量出了两个办法,一是跟他们拼了,二是举白旗投降,了解到这两个法子后,郑君顿时想杀人:“不是,你们商量半天就商量出这么个破结果呢?那什么,我要你们商量有个毛用啊,这两条路都是死路,我要的是活路,活路,懂嘛!”佚之狐说:“君上如果想要活路,那就只能向一个人求助。”“谁?”“被你冷落了三十多年的烛之武。”“他,你不是开玩笑的吧,他能解救郑国?”“我打包票,绝对能。”郑君犹豫了一下,然后说:“唉,行了,你不打包票我也没得选,反正我也没别的路可走了,姑且试一下,死马当作活马医吧。”“那好,请君上亲自去拜访烛之武吧。”“什么,就这么个小角色,还要寡人亲自去拜访?”“烛之武早年报国无门,在家中窝囊了大半生,今日因为国家有难,君上才不得不请他出山。当此求人之时,如果君上还摆出一副臭架子,那么谁愿意出头帮你,换作是你你愿意吗?”郑君面露羞色,于是屈尊来到烛之武所居的破茅草屋了。
“郑国面临着灭顶之灾,还望先生出山解救啊。”郑君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现在才发现我的才具,早干嘛去了?”烛之武一脸不悦,“我年轻的时候才能尚且一般般,现在老了,也就更不中用了,所以君上还去另请贤明吧。”“先生不要再说气话了,我知道,先生这是在埋怨我早年没有任用先生。以前我有眼无珠,对先生不理不睬,这是我的过错,我向先生道个歉,”郑君向烛之武鞠了一躬,“但是郑国到底是先生的祖国,倘若郑国灭亡了,这对先生也没有半点儿好处啊,所以还请先生务必要救救郑国啊,就算是寡人求你了!”“我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也是个恩怨必报的人,但私人恩怨终究比不上江山社稷,”烛之武被郑君的真诚打动了,“好,我愿意出面帮助国家解除危机。”“太好了,先生需要哪个职位,又需要多少兵马,寡人必定一概与之。”“我不需要任何官职,也不需要一兵一马。”“什么,什么都不需要,那你靠什么驱退城外的敌人?”“就靠一张嘴就行了。”“先生的意思是,要去说服敌人退兵?”“君上好聪明,猜对了。晋秦两国同为强国,实力相差并不很大,然后就因为晋国是盟主之国,秦国却不得不低身听其号令。秦君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有主盟中原之心,然而盟主只能有一个,秦国要夺得晋国的盟主之位,而晋国则要守卫他的盟主之位。所以表面看起来晋秦两国的关系很是和睦,然而实际上两国之间的隔阂还是有些深度的,只不过秦国毕竟有恩于晋国,所以晋国不好意思与秦国撕破脸罢了。晋国不好意思翻脸,但是秦国可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秦国对晋国有恩,晋国对秦国可没有什么恩情,所以我们可以先从秦军这边下手,只要秦军退兵了,那么郑国的压力就减小很多了。”“先生高瞻远瞩,对列国的关系也洞若观火,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明日我就打开城门,派人送你到秦军的营帐去说服秦君。”“万万不可!现在城外的敌兵很多,绝对不能随便打开城门;更何况这件事情不能张扬出去,必须做到绝对保密。”“哦,这是为什么?”“郑国派人到秦军的营帐中去,这件事情如果让晋君知道了,你说他会怎么想?”“嗯嗯,先生顾虑得周全,是寡人疏忽了,那么先生打算如何去往秦军营帐呢?”
当天夜半三更,月黑风高,郑君与烛之武来到城墙头上,郑君说:“此行一去凶多吉少,郑国的安危就寄托于先生一人之身了。”“究竟能不能劝退秦师,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过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请君上要抱有最大的希望,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明天中午我还没有回来,君上就不要再等我了,务必要做好抵抗敌军的准备。”随后,烛之武坐进一个用绳索吊着的篮子里,然后几个士兵拉着绳索把他慢慢放下城去了。在缓缓降落的过程中,皎洁的月光洒在了烛之武那沧桑的脸上,当时他思绪万千:“我满腹经纶,胸怀大志,可是却一直怀才不遇,如今七十岁才有了一次报效国家的机会,这期间我遭受了多少冷眼和嘲笑,忍受了多少寂寞和痛苦,我的心纵然是一块石头,也该消磨殆尽了吧。这次深入敌军,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也许这是我在这世上的最后一个日子了吧……”是啊,年过七十才得以报国,而且可能是已死报国,人的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烛之武这么做究竟值不值得?值不值得烛之武并不清楚,但是他绝不后悔,因为他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燃烧才会有光亮,哪怕只有一瞬间的光亮也好。所以在降落到地面的时候,烛之武片刻都没有耽误,他毫无畏惧地站起身来,然后气定神闲地走向了秦营。
“晋秦两国重兵压境,郑国知道自己快要灭亡了。”来到秦营后,烛之武对秦君说。“哼,知道就好,就怕郑国不知道呢。你这次深夜过来见我,该不会是想求我绕了郑国一命吧,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别白费口舌了。”“当然不会,在强者的眼里没有弱者的席位,强者吞并弱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又怎么会如此幼稚,跑来祈求秦国饶了郑国呢?”“你说得不错,泪水只不过是弱者在无助之时的体现,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强者饶过他的理由,因为这对于强者来讲毫无意义。既然如此,那么你来这里究竟是要做甚呢?”“实不相瞒,我这次冒险来到这里,其实是为了替秦国谋划利益。”“什么,你说什么,你一个郑国人来替我们秦国谋划利益,我没有听错吧?”“你没有听错,因为在秦国得到利益的同时,郑国也会因此而得到利益。”“那好,你姑且说说,秦国的利益何在,郑国的利益又何在?”“如果晋秦联军消灭了郑国对于秦国有利,那么我半句话都不会多说,现在就立刻滚蛋;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郑国的灭亡非但不会给秦国带来半点儿好处,反而还会给秦国带来不少的坏处。”“一派胡言,郑国灭亡,晋秦瓜分,这对秦国怎么会没有好处而只有坏处呢?”“不相毗连的两个地区无法由一个政府来统一管辖,而必须由两个政府来分别管辖,由于两个地区有地理隔离,所以这两地的政府基本上也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两个地区只有紧紧相连,没有地理隔离,才可以由一个政府来统一管辖,而不需要再另外设立一个政府来管辖。对于这么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我相信身为一国首脑的你应该比我这个一介草民要清楚得多。而对于秦国、晋国、郑国三国的地理分布情况,我相信秦君应该也是了然于胸的。秦国在晋国的西面,而郑国在晋国的东面,两国之间的距离有足足一千里之多,纵然秦国今天是瓜分了郑国,然而对于这块飞地你们又该做何处理呢,在此再另外设立一个政府来管理此地吗?如果是那样,那么这必将又是一股割据势力,不会受到秦国政府的半点掣肘。而晋国则不同,晋国与郑国的疆土相邻,倘若晋国瓜分了郑国,晋国的政府可以直接管辖此地,而不需要在此再另外设立一个政府。换句话说,由于地理因素,郑国的灭亡并不能给秦国带来好处,而只能给晋国带来好处。齐国、晋国、楚国都是秦国的对手,更何况晋国还遏住了秦国的东出之路,为何成为盟主的是他晋君而不是你秦君呢,最主要的因素还不就是秦国被晋国挡住了路,难以在中原伸展手脚吗?晋国是秦国最庞大也最紧要的对手,相信秦君做梦都想把晋国给打垮掉吧,而晋国的实力雄厚了不就是秦国的实力削弱了吗?所以要说,灭掉郑国对于秦国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呀。”“嗯,你分析得不错,秦国灭掉郑国确实捞不到什么好处,但是秦国不灭郑国又能够捞得到什么好处呢?”“秦国被晋国阻断了道路,在中原又没有一个落脚点,因而难以向中原扩张。鉴于此,如果秦国能够高抬贵手,饶郑国不死,那么郑国愿意做秦国的小弟,给秦国做东方的军事据点,以后如果秦军来到东方,我们郑国愿意给你们提供住宿和粮食。”“哈哈,这倒是挺诱惑人的。那行,我这就撤军,不再攻打郑国了。另外,我再给郑国留下两千援军,好帮助你们抵抗晋军。”于是,秦君带领部队撤回雍城了。
“启禀君上,就在今天早晨,秦军突然拔营撤回秦国了,并且他们还留下部分军队替郑国守城了。”晋军营帐里士兵来报。“什么,秦君这是在干什么,我们不是说好了一起瓜分郑国的吗,怎么他现在突然打道回府了,而且还出手帮助郑国,他这是什么意思?”狐偃说:“秦君一定是看穿了我们的计谋,所以现在放我们鸽子,并且还倒戈与我们为敌。不过话说回来,晋秦两国早晚是要反目的,君上早该料到这一天了,今天秦君忤逆盟主的命令,这不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攻打他的口实了吗?秦军现在肯定还没有走远,请君上让我率领一支军队去追击他们。”“唉,还是算了吧,虽然晋秦两国不可避免要成为敌人,但是秦国毕竟有恩于我,假如没有秦国的帮助,我现在连晋君都不是,那就更别说成为诸侯盟主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那郑国呢,现在没有了秦军的帮助,我们还打不打郑国了?”“没看见杞子、逄孙、杨孙正在为郑国守城吗,秦郑两国现在穿一条裤子,我们打郑国就等于是与秦国为敌。行了,这事儿就这么算了,我们还是班师回国吧。”于是,晋军也撤回了绛城,郑国的危机由此解除,真是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