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五星)

2021-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苦丁茶_Holly

当今社会,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递,我们每天貌似都在接受太多的信息,停下来思考一下?我接受了多少?是不是觉得都是对的,是否在每天重复着同一件事,查理.芒格说过“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这一年你就是白过了”。你是否不断在否定你最爱的那个认知,有没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呢?如果没有你真的要小心了。

我们一起从脑科学、心理学的视角去深度剖析一下自己的思考方式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推荐阅读:超越智商、思考快与慢)

脑科学

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基因和文化进化而来的。它有着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原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大卫.赫尔)--最小作用力原则

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的双系统理论。

系统一:自动化、速度快、计算负荷低(猛张飞)-用直觉得出答案

系统二:需启动、速度慢、计算负荷高(懒诸葛)-原本可以用理性压制系统1,但是它很懒惰,通常直接接受系统1的答案

大脑双系统

人类大脑默认的模式是系统一,而不是系统二。为什么会是默认系统1呢?因为占用认知资源少。为什么对认知资源如此吝啬?因为这是进化和选择的结果。

A.大脑是一个生存器官,因生存而进化。大脑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生存和传承问题。--约翰.梅迪纳

B.过去30年,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就是“认知吝啬鬼”,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的极为吝啬。大脑占人体重量的2-3%,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消耗资源占20%,如果动一动脑,增加消耗10-15%。

C,物演通论的作者王东岳说过“认知的目的是求存,而非求真”

D.人类大脑的默认状态时非理性,而不是理性。

顶上的图第一眼看到的线是一样长吗?

即使系统2知道这两条线是一样长的,但也无法控制住系统1带给你的直觉感受。通常系统2认为自己是当家人,实际上恰恰相反,系统1才是做主的人。

掌控自己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但我们的大脑停留在旧石器时代。系统一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中非常有效,但在今天高科技时代,非理性直觉非常有害。

如果在丛林中,当我那擅长内省、凡是深思熟虑的祖先还在思考接下来该作如何反应时,恐以成为狮子的午餐。但是,他那不假思索迅速逃命的表哥却得以幸存。--纳西姆.塔勒布

系统1的优点是:决策时间的节省超过了决策质量上的损失。“洗衣煨烫”等98%日常决策依然可以用系统1,人生最重要到20-30次决策,一定要用系统2。说服别人(广告、融资等),一定要用系统一(情绪、情感),防止被别人忽悠,一定要调动系统2(理性、推理)。坏消息告诉我们:基因里面没有内置理性。好消息是:理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思维模型决定论“我们以为自己有一个理性的决策,其实99%的决策是由既定的思维模型决定的”--穷查理宝典

心理学

人类的感知器官有时候会短路。大脑的神经线路并非总是畅通无阻的,也不拥有无穷多的线路。所以那些懂得如何利用这种缺点,让大脑以某种错误方式运转的人能够使你看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而这又涉及到认知功能,它和感知功能不同。

我们的认知功能同样容易受到误导--实际上是比感知功能更加容易受到误导。同样地,你的大脑缺乏足够的神经线路等等--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自动短路。

所以当外部因素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或者更长见的是,有个人像魔术师那样有意地操控你,让你发生认知错乱--你就成了任人摆布的蠢货啦。

人类的大脑拥有这种巨大的力量。然而它也经常出问题,作出各种错误的判断。它还使人们极其容易受其他人操控。例如,阿道夫.希特勒的军队有大约一半是由虔诚的天主教徒组成的。若是受到足够高明的心理操控,人类会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马克杯和巧克力

马克杯和巧克力的问题充分说明:人们对本质相同表达方式不同的问题往往给出不同的答案。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丹尼尔.卡尼曼

奇特的大脑

投资人经常对好项目不管不问,对坏项目倾注太多精力和财力,创业者经常对新兴的第二曲线投入不够,却对过了失速点的老产品拼了老命挽救。人生两大悲剧:顺利时落袋为安,失利时以命相博。

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问题,学会习惯性地去打破框架,并由自己设定框架。-基思.斯托诺维奇

什么思维模型能够抵制框架效应?-卡尼曼提出了从窄框架到宽框架

宽框架的极简版:证伪思维(有待证实的焦点假设、相关的证据或数据)、反向思维(贝叶斯定理)常人认为当证据D出现,就证实了H,贝叶斯说,未必,贝叶斯极为牛B地提出:··H:备择假设,即焦点假设的反向假设。证伪概率:即便出现证据D,焦点假设为假(·H)的概率。

用贝叶斯定理戳穿生活中的案例

餐馆老板:来过我店的客人95%都说好吃。证据D(95%客人从未抱怨),证实假设H(这是一家好餐馆)。而贝叶斯关心的是:同样的证据D,反向假设(·H)出现的概率。如果这是一家差餐馆(·H),超过95%不会抱怨(D)的概率是多少?,根据经验,如果一家餐厅很差劲,有90%的可能性,绝大多数(95%)离店时不会表达不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关注反向假设,即便有同样的证据,有90%的可能性,可以证伪原假设。证伪假设,反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为“对照组”

为什么不是证“明”和证“实”?

A.再多的归纳都不能证明,B.证实证据太容易获得了。

一个基本原则:个案见证作为评估疗效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基思.斯托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

通过调查各行业大牛学者,在那么多能够改善人们心智能力的科学概念中,普通人最应该掌握的是什么?

答: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第一指标-卡尔.波普尔),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能力和技巧。

想一想你选哪个?

最容易想到的是A或8, 证实。最不容易想到的是5,证伪。该问题的证实命题是: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偶数。该命题的证伪命题是:一面是元音字母,另一面是奇数。研究表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普遍倾向于忽略“假设为假”的证据。

拉尔夫.艾默生说过:人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人们对支持自己固有观念的事情更容易接受与重视,而对自己固有观念背道而驰的事情则持无视的态度。反向思维,证伪假设是排除框架效应的一剂良药。

你做大部分决策(营销、面试等)其实都在搜寻能够支持你决策的信息。创业中证实性偏差。参与调查的都是喜欢你产品的人,但不喜欢你产品的人是大多数,而他们只是离你而去。

华为公司的红、蓝军策略非常棒,专门组织一支队伍和你反着来干,从而用可证伪的方式验证产品的可行性。

芒格老先生特别推崇的一个原则就是,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同时一定要列出你的决策清单。

乔布斯也说过,他们都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人。

总结:

人们为什么难以跨越非连续性?

首先你要理解非连续性是不可避免的,当企业S曲线到达极限点的时候也就是开始进入失速点,这时必须要依靠第二曲线创新

第二曲线创新

认知边界真实不虚,人人都有认知边界。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卡尔.波普尔(请看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看老布从监狱出来后为啥要自杀)

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一个公司真正的边界-程维

我们要拒绝做思维的囚徒,不断打破自身的认知边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维度。多去接触行业内的顶尖人物,看看他人的思维模式与行动指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