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
走进一个地方,颇有闲心地逛走一圈;末了,回到居住的地方。若是往后谈起这段旅程,没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那恐怕确实是白走了一遭。
聊起广州的西关,其他的你若记不得,那也该知道这是过去西关小姐生活成长的地方。西关小姐与东山少爷,实际上是门当户对现象在广州地区的一种体现。两房均是当地名门望族或殷商富户,以古代的观点来看,自然是百般般配的。在那时候的东山,要想知道一户人家的地位高地,看小洋楼的高矮与豪华与否便可了然。而在西关,则需要查看的是西关大屋的状况。故而,关于西关大屋,有人作了如下的定义:“广州西关大屋盛于清代后期,是名门望族、殷商富户在广州“西关角”一代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1]
西关大屋是因何出现?
西关大屋的出现于两次鸦片战争有关。
清末以前的西关是广州近郊的鱼米之乡,因水系发达,当地以水生农作物种植及鱼塘养殖为主,商业街市沿“永安围—西乐围—带河基—荷基—蓬莱基—黎基—陈基—冼基”分布。道光三年,西关地区发生火灾,部分商人离开沿江商业区,迁居至现在宝华坊以西的地方。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次年,英军占领广州城,洗劫十三行,民众外逃至佛山等地。咸丰元年,太平军多次逼近广州,治安不靖的情况下,大批官绅富商外逃至香港等地。战后,西关地区的官绅富豪多远离十三行进行定居,至此,十八甫商业区以北、宝华坊以西的西关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街区规模较大,建设标准较高,拥有规整的正交街巷系统新的居住街区,建设的居住建筑便是西关大屋。[2]
西关大屋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广东民居》中,记载有竹筒屋与明字屋的民居形式。竹筒屋为单开间民居,其平面特点在于每户面宽较窄,常为四米,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平面布局犹如一节节的竹子,故称之为“竹筒屋”。(图1)明字屋平面为双开间,由厅、房、厨房与天井等组成。广州西关的明字屋民居一般是比较富裕的住户所有,布局与竹筒屋基本相同,不过房间多一些。(图2)西关大屋在《广东民居》一书中没有记载,据笔者推测,可能是由官绅富豪在明字屋的基础上扩建而形成。(图3)
图1竹筒屋平面图(来源:《广东民居》)
图2:明字屋平面图(来源:《广东民居》) 图3 西关大屋平面图
西关大屋的平面布局与装饰艺术
西关大屋一般有两层,平面特点表现为为三开间与大进深的形式。底层以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趟龙门、门官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等,利用天井进行分隔与采光;其构造做法与竹筒屋相似。两侧主要为房间和楼梯,尺度较中间厅堂小。整体外观表现为一主二次的布局形式。
西关大屋的装饰主要有神龛、书画、木雕、对联、挂落以及满洲窗等。整体而言,较为素雅。神龛、书画、木雕、对联、挂落均位于轿厅内部。神龛在轿厅的上方,正对着趟龙门。书画、对联与挂落位于轿厅两侧的墙上,精湛的木雕则防止在轿厅,成为一种艺术品的摆设。满洲窗是房间的窗户,反射天窗光线,使室内产生柔和的光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志教.广州西关大屋建筑特色[J].南方建筑,2002(03):43.
[2]黄巧云. 广州西关大屋民居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