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散文原创文字集

回忆摘桃小记与生活感悟

2017-06-22  本文已影响301人  碎碎年华

我的家乡位于关中平原,属于大陆性暖温带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果树,苹果梨桃位于其中。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在农村大家抱团取暖,跟风活动,在农业中体现地极为透彻。

公元二零零四年至二零一零年期间,我们家也跟着忙活起来-卖桃。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属于售卖的最佳时期。这个期间,也是大中小学生地暑假期间。在当地我们采取地是最原始的卖法--据点零散收购。我们那边有一个自发的果品代办站。鲜桃成熟的当季,村里一些有本事,见过世面的年长者,会从南方领来收购鲜桃的客商。一般选择扎点在自家门口,摆好设备(磅秤,统一标准的纸箱以及包装袋等)来收购农户的鲜桃。这个据点的负责人,被周围的乡亲们熟悉地称为代办。他们每斤桃子会提成一两毛钱。我们镇上周围村里也是同样的局势。方圆好几里的农户会根据成色、价格高低,将桃子统一集中某个代办点。桃忙期间,代办和农户收入也是相当客观的。

当年我们家,我与我的母亲主要负责摘桃卖桃。那时候我应该是十五岁,力气比较小,然而至少也能搭把手。当年母亲很年轻的。由于常年下地劳动,所以力气很大。瘦弱个小地我,负责摘树底轮的桃子。并且按照标准摆放筐里的桃子。母亲负责摘高处的桃子,同时拎装满的担笼出地头。摆好的桃子一整筐一整筐地放在推车上,一次性装三筐。接着我们两个稳当地将桃子运输到据点。

摘桃中,我最怕的就是桃毛。至今,我一想到鲜桃,手指头间都会刺痒。尽量也避免吃各种带毛的鲜桃。除非有人专门帮我洗地很干净。不然,我是坚决不吃的。洗桃的这个人,基本只会是我的老王父亲,才会这么做。

鲜桃有保质期,因此摘桃也需要挑时段。早晨赶着快要下露珠与太阳慢慢升起时,大概也就是早晨5点半到6点左右。我们就已经起床下地,迷迷瞪瞪地,饿着肚子去采摘。实在饿了,就会吃一个不太好的桃子。又大又红地鲜桃,母亲肯定是不会让我吃。并且嘴里会念叨着,好桃要卖大价钱。对于这件事,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学的古诗中养蚕人的悲哀。“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夏天这个时间段太阳没有完全升起,气温低。水珠也没有被蒸发掉,鲜桃表面的毛毛,不会乱飞。反之,桃毛乱飞,眼睛会睁不开,手会发痒。

下午时间段采摘,会选在太阳下山之后。天气相对比较凉快。但是地面的气温会很闷,尤其是我在桃树底下待着的时,闷热难耐。这会采摘地鲜桃,主要是为了次天早晨一早的销售。鲜桃像个婴儿一样,一天一个样。今天会和昨天不一样,长得很快。

那时鲜桃的价格很便宜,6毛到1块5每斤不等。根据色泽,尺寸大小而定。村上有个广播站,每天早晨傍晚会准时播报。大家都会竖起耳朵去听,或者饭后茶余互相转告。在这样的售价下,桃农们也会很开心。计算着每天百元以上的收入,有时候还会比这个基数多点。各自都打着小算盘。照着这种忙下去,要是坚持个15天到30天。他们的收入会极为可观。虽然嘴里喊着:“要想死的快,天天把桃卖。“但是心里高兴着。应了那句,“忙并快乐着”的浅显道理。

我们家乡这种“摘桃运动”每年都会有,比奥运会频繁。大家一起忙碌自家的果园,赚自己的幸苦钱。那种收获的感觉,和自家孩子考上大学一样地开心。因为土地属于农民,农民耕耘在土地上。土地上收获就是他们的成就。这也是一个农民对土地最基本地尊重。好比工人做工,生产中做出了成就。就是对职业的敬重。在我的定义中:敬业精神,是人基本素养中的一种。而不是做啥不像啥的,浑浑噩噩。老祖宗也说过一句话:活人就得有个人的样子。也不过就是如此。

值得骄傲地是我们家鲜桃的各项指标,都是处于中上水平。能有如此成就,多亏我父亲建设性地指导,以及母亲细心地实际操作。还有卖桃时,我严格地摆放与挑选。因此客商对于我家桃子的第一感觉,印象极好。一筐筐,又大又红的鲜桃。因此给的买价都略高一些。这时,母亲黝黑的脸上,总是能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种油然而生的高兴,可能是来自于买家对她劳动成果的最大认可。毕竟她对待她的果园,像侍弄她的孩子一样认真,细心。甚至有时候忙着果园都会疏忽我们学习和成长。

直到今天,我不会抱怨父母对我们学习与生活的指导太少。因为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既要供养三个孩子上学,以及日常的正常生活开支,是毕竟“劳神伤财的”。同时农业的创收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幸苦、疲惫地劳作很耗时。所以父母亲关注我们的成长就缺乏一些。他们更多是努力去给我们创造好点地物质环境比起在农村的同龄人而言。因而我们从不期盼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因为明白那简直是奢望。当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都存在危机的时候。。谈什么狗屁理想简直就是乌托邦主义。

我们在看《平凡的世界》时,对于主人公孙少平在物质贫瘠的状态下,依旧精神富足,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特别喜欢和崇拜。尤其对于有贫苦经历的我们而言,就是远方灯塔,照亮前行泥泞的路。

我出生于80年代末的西北农村。虽然我没有感受过孙少平这种清苦的生活,但同样也是在农村的环境中成长。我们都不愿守旧,墨守成规,和祖祖辈辈一样,生生不息,不成不变地守住那片土地。虽然我们对这片土地有难舍的亲情,但是我们也心怀四方。我们想见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感受更璀璨文化艺术,试图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因此我们得改变自己的三观,只能靠不停地阅读,见识书中的世界、与共鸣之人去感受另外一个新鲜的世界。

一直觉得农村的劳作其实是相当幸苦的。长期的劳作之下,外加疲惫,是最能摧毁一个人薄弱的意志。让人无奈之下只能和现有的生活妥协,哪有什么心情谈理想。

那几年暑假都是在摘桃中度过的,与我同龄人而言,他们的暑假是丰富多彩的。参加各种兴趣辅导班,国内国外的夏令营或者随父母旅游。可是我没有,我生长的环境决定的结果,我会坦然接受,不会抱怨。

摘桃经历是我丰富人生中,一段有意义的经历。让我更多的懂得:生活给你的,是你本该承受,也能承受的。要不做强者,要不做个懦夫. 时光荏苒,回头再望。你的眼睛里,脸庞上,气质里,藏着你所经历地过去。

因而现在的工作中,什么样的工作强度,我都能接受。甚至我会觉得,工作赚钱,就是为你工作之外自由地享受生活去买单的。所以你要积极地,有效率地去做。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别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崇高伟大的理想等。其实你就是为人民币服务,不低俗,很正常的需求。这才是内心最深的感受。释放自己,面对内心。不要总是试图伪装自己,天方夜谭。 而是低头看看已开的鞋带。请弯下腰,系好鞋带,小心摔倒,简简单单。

偶尔回忆起少年时的摘桃经历,我就会感慨万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的人天生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天生赤脚走天涯,也有的人穷困潦倒一生衰。也有的人生为鸡头非要做凤尾。其实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少司命在人们未出生之前,都会提前谱好每个人的轨迹。

普通人,如果你想要改变,就得付出几百倍的努力才行。可是你,我,能否有毅力去挑战成功?

改变自己,改变你的“世界”。冲破樊笼,验证人定胜天的理论。难吗,依旧有一些钉子户在坚持......是你,是我吗?人常说信命不认命,可能就是这样吧。

谨以此文献给我曾经的经历,在我爱过那片土地上摘过的桃子,流过的汗水 。

回忆摘桃小记与生活感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