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里的故事,生活里的童话人物专题征文池

路遥——信天而游的陕北汉子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91人  积极人生

最近一两周,我一直在看一部专题记录片,叫做《陕军文学记忆》,画面似乎很古老,也许是年代拍的太早,总之看着很有年代感。

这部专题,第一个就写的是作家路遥,毫无疑问路遥是文学现象“陕军东征”的一个重要代表,谈起路遥,每个人似乎都能说些什么,没看过《人生》的,也都知道《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因为去年电视剧上映了,好评如潮,正如现在大火的《人民的名义》一样。

作为陕西人,我很早就知道了路遥,在高中时也看过他的《人生》,由于少不更事,囫囵吞枣看过只是粗浅地对高加林嗤之以鼻,对刘巧珍则给予深深的同情。直到上了大学,我又专门重读了一遍,老师也在教室放映了同名电影,我便有些感同身受,但那时候还是认为,这不就是一本小说吗,小说的故事大多在生活中不怎么常见,作家不是记者,他只矫正这个时代的灵魂,而不负责记录这个时代的表象,正如内外科医生的区别。

直到如今毕业,看完关于他的纪录片,我才知道他是多么的伟大,《人生》其实没有深度,他有的就是广度,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高加林的影子,都想像宇航员加加林一样飞上天际,可是事实总是事与愿违,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一个人很难永葆初心,面对这样的矛盾时,你是高加林吗?正如陈虻所说:“是否走的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学者猜测高加林的名字就是路遥在深夜的庭院里,思考了好久,由此决定的。

很奇怪,到了现在,我对高加林的苛责少了许多,有时候竟有些感同身受和惺惺相惜,我明白了读一本书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而且要容忍这差异的存在。

路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陕北家庭,似乎比同龄人更加贫困。小时候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一生存在,路遥的性格中有不羁的一面,但是还有深埋心底深深地自卑。

路遥是脚踏实地的,不服输的,他一直深爱着他的黄土高原,他创作时特意回到他的陕北故乡寻找创作灵感,和煤炭工人在一起时,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作家。最近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中何冰深情朗诵路遥写给弟弟王天乐的一封信,描述了他创作《人生》引起巨大轰动时的情景。成名给他带来了名,但是利却与他离得很远,以至于当初去领茅盾文学奖时都拿不出钱来去北京,因为去了他要买自己的书送给朋友,这样算下来,去一趟钱根本就不够,路遥无奈地大骂一声:“日他妈的文学”。路遥很少在旁人面前谈论文学,因为文学在他的血液里。

他常年生活不规律地创作,导致身体越来越差,烟一根一根地抽,稿纸一页一页地写过,有人断言,“路遥除了《人生》之外再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他心里暗暗较着一股劲,你们等着吧,于是又埋下头翻阅大量报纸查阅取证,丰富小说内容,同时还要忍受的是孤独,《平凡的世界》几经波折,终于出版了。

当黎明快要来临时,他悄悄地睡去。他一直都是如此

有人说,路遥是有政治天赋的,要不是生在文革时代,他就怎样怎样,我为了这个疑问,又看了一部路遥的个人纪录片,当他以陕北的口音读起他《平凡的世界》第一段的时候,我就深受感动。我觉得这声音里,有他血液中的一股力量,同时也有着对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

他也许可以当政治家,但路遥也只有一个。

“寒冷的冬天就要过去,但是真正温暖的春天却还远远没有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