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居心理(原创/教育)】

2020-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六六19980511

【自居心理(原创/教育)】2020年10月25日,3组99号,崇德“日究竟”【第331天】

     今日有闲情 在暖暖的太阳下看起《跳出教育看教育》,在里面看到了一个词:自居心理。

     什么叫自居心理呢?就是说,你从小会想象自己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大侠,或者科学家,或者侦探……时间长了,你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这上面,这无形当中就是一种引导,后来你可能没有做科学家,但是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受它的影响,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决定了你最终从事什么样的事业。里面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为了激发一群数学很好的学生进一步把数学学好,实验者给他们看了一个著名数学家简短的传记。 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学生看到的传记是完全客观的。实验者在第二组学生看的传记上做了手脚,第二组学生阅读时会发现这个数学家的出生日期跟自己的一模一样。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第二组学生中数学成绩明显提高的占66%。这就是自居现象。第二组的每一个人看到传记的时候,心中都会涌起一种窃喜:哦,原来我跟那个数学家是在同一天出生的! 暗示作用是很强大的。这也是一种教育,但学校不提供这样的教育。学校主要是提供所谓的知识,对学生的这种内在动机的激励,不知不觉地在潜意识当中影响学生的这种手段是很少有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去扮演某种角色,让他陷入某种类似于真实的谎言中。他被这种有益的谎言牵引,把内在的那种潜能一点一点地调动起来。

          你成为什么人,决定于你意识或潜意识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你以什么人物自居,你就会成为什么人。请注意,这里的关键在于“自”居,在于你的真心愿望,而绝不是别人对你的期待或者命令。这种引起你自居的形象是从哪里来的呢?恐怕多半是无意中得来的,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部分,家长和教师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你实在无法预测周围哪件事会击中孩子的神经中枢。书中也写了一个著名儿科大夫林巧稚的自居心理就源于她的老师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课下,老师看见林巧稚用线织东西,说:“这孩子手真巧,将来当个外科大夫合适。”从此林巧稚就立志做一名外科医生。 感觉这“自居心理”和“期待效应”有点相似,只是前者更偶然,是孩子无意间接受的,而后者是我们特意给孩子一份期待。不论是哪种,我们都应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心理暗示:你是最棒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