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币圈身边事

近来币圈接连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儿,让我深感自己活得太正常,太无趣。对于出现的新潮事儿天然的缺乏好奇心,甚至是有一种自己都不自知的排斥,只想关注原本熟悉的领域。
近一个月以来,币圈有两件博眼球的事情,一个是爱思社群token,单个爱思币成交价在一百万人民币以上;一个是fcoin的“交易即挖矿”模式,交易所代币短短半月几十倍的涨幅。
爱思社群token相当于“入会”的凭证,你拥有了这个token,就能证明你是社群的一份子,而且是独一无二的自证的存在。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的商会、行会的某种模式创新。但我并没有对这个新事物产生兴趣,哪怕花一丁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种新潮流是否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
近些天以fcoin为代表的“交易即挖矿”也是如此。前有bnb抵扣手续费、ht锁仓上币、okb分红等成功模式的不断验证,fcoin或许会是新的成功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但我总是天然的屏蔽掉这些信息,毫无敏感度。
看着那些思维活跃能够抓住机会的那些人,我之前习惯定义他们叫做“投机倒把分子”,比如我自己比较讨厌的宝二爷,总是能够最早的发现并且参与到其中,有时候甚至是创造和引领风口,然后踏着春风、及时退出、获取回报。
其实在如今市场整体不佳的情况下,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机会,好比早期的超级节点竞选、世界杯概念、平台币、还有仍然活跃的ico,及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市场需要有热点来保持活跃,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一片混沌、分歧即是机会,要是等到监管加入,行业愈加成熟,就不是像我这种普通投资者能够玩的,竞争的优势也就会大大丧失。
为何我总是错过摆在眼前的“投机倒把”的机会?
可能是我太普通,太正常了吧。
我第一次听说爱思token是在币看K站的广场里,某个用户发了截图,说蔡文胜又来圈钱了,开始发这种限量版高价的token、每个价格都在100万人民币起,当时的我除了“圈钱”这个字眼,其他的基本都没关注,于是选择性的忽略。我没有停下你去想这种模式出现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否有其真正的价值,能否延续,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某个方向,又,自己是否要提前准备、以便获得某种优势。
很显然,我并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严重欠缺。过了两三天之后,当我看到内参君发的token+社群的分析文章之后,不得不感慨,总有人是爱思考、能够更好的洞悉事物的本质,而我却只是停留在过去。
这也让我想起了上一次kan币上线的事情,在上线huobi和zb之前,广场上就有人在喊单,6分大批量回收。就有这么一些人,提前布局,6分大量的收购,然后在kan上线后在二级市场上以几毛钱甚至是一块钱的价格卖出,短短一天就盈利好几倍,真的让我不得不佩服。
这种眼光是我缺乏的,我从没有尝试和把握过这种机会。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当我听到或者看到这种机会的时候,我都不为所动,大脑和身体没有丝毫的反应,相反大脑有一个反应是这和我无关,我应该去二级市场炒币,赚我“能赚到”的钱。
拥有这种洞察的人身边有很多,他们大多看上去也很普通。通过发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获得某种优势,继而获取回报。比如我知道的在火币买卖点卡的人,一折或者是更低的价格回收ht,之后以两折三折的价格卖出,也就短短的几个月就有三倍的盈利,比ht在二级市场的涨幅还来的靠谱。
而当人告诉我有人在做这件事,懊悔自己没有去做的时候,我的回复是“总有人能够抓住这种机会”,自己一副不以为意的姿态,甚至有些鄙夷。想着要是我自己去做,也能够发现这样的机会,而且是轻而易举。活生生的巨婴思维啊,自恋驱使下的全能想象,以为自己是神,可以随意的把握住任何机会,想不想做只看爷的心情而已。
想来,机会到处都是,要想实现人生逆袭,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和行动的果敢。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在风口和趋势到来之前就布局好,等待收割果实。
我每天也还算比较努力的工作,不过都是在低维度的红海中激烈拼杀,收获的只是惨烈的果实,而且还乐此不疲。相反,有些人能够踮起脚尖,发现市场的不均衡机会,摘取唾手可得的低垂果实,毫不费力。这不仅仅表现在投资上,在工作、学习、生活上也是如此。
如果总是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那么外界的所有可能性我都无法触碰。但当保持开放,好奇进取,不带预设和评判,以现实作为判断标准时,或许会有惊喜。
注:本文首发本人个人微信公众号(三月既望Lesl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