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阳光2018初级研修

心安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20人  苗尔平

《禅宗》里的慧可于祖师达摩处求心安密法,达摩先是不理,慧可断臂立雪几天几夜,最终达摩道:‘’将心来,与如安”,慧可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又道:“吾与汝安心竟”。

这是一种境界,历经世事沧桑、尘埃落定后的“开悟”,说与未谙世事的懵懂少年听,是不会懂的。似乎少了主动,多了听天由命的宿命。

心安

那么,结果到底是由行动、还是由命运决定?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反复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按照许又新教授观点此为“目的论”,即人是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人做选择时意志是自由的。而因果论观点认为,结果由行为产生,行为是由原因的。因此,人是没有什么主动选择余地的。

许又新教授论“行为的效应”如是说:

行为有客观效应和主观效应。客观效应又分社会效应和身体效应。劳动的社会效应是创造财富,身体效应是提高健康水平。
主观效应是指在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和状态的变化,即内心体验。内心体验又分直接间接之分。直接比如兴趣与活动相一直,内心体验到愉悦。如果不是自己兴趣甚至被迫去做,体验到的便是不愉快。

亚里士多德还说:“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我们不是通过反复说的话成就了自己,而是通过反复做的事成就了自己。

所以,“一个人的习惯活动怎样,他的品质就是怎样的。”在一个国家,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使他们变好,在家庭中,父母通过塑造孩子的习惯使他们变好。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那样的习惯决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宁可说,它最重要。”

习惯了上床

罗里吧嗦罗列这么多,源于我遇到一位初二学生,因为跟班主任矛盾冲突导致去不了学校。即使不听从于一家之言,单从孩子班里有许多好朋友,对其他任课老师都能够正确评价,也说明这孩子并不是学校眼中的“问题学生”、“坏孩子”。体谅老师首先“作为人的老师”,可难点在于如果老师不接纳孩子,对处于第二“逆反期”的青少年,即便调整了认知,可也非常难以从行为上改变孩子。持续如此,会形成负强化:老师不接纳—学生对抗,更进一步不接纳—更严重对抗……,真替这个学生捏把汗。

反复觉察自己,是“上帝情结”作怪?我不承认,除了严格按照咨询师设置咨询之外,对父母说明情况后,给了一些咨询之外的建议,因为发现,之所以孩子出现状况,真的与父母应对孩子方式脱不了干系。

如此,方能心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