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调理——上热下寒体质(转)

2020-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之心a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种体质,是最复杂的一种了,就是上热下寒,身体里寒热错杂。

这种人的身体里面特别矛盾,上半身就跟有一团火一样,下半身就跟冰窟窿一样。

上面老是冒火,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心里烦得很,这一派热像都集中在上面;

但是再一看下半身,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子,宫寒痛经,这一派寒像又集中在身体的下肢。

你说用咱们中医的方法来调吧,怎么都不对。吃点滋阴清热的吧,拉肚子了;如果吃点温热散寒的吧,身体上面上火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类朋友非常痛苦,说这体质不知道该怎么调了。今天咱们把这个最难调的体质来跟大家分析清楚。

上热下寒的人是这样的,大家自己去对照一下:

上热: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牙龈肿痛,咽喉痛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虚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双脚常年冰凉

肚脐以下凉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舌像最好判别

舌头尖是红的,有些舌边是红色

舌头中下部是白色,有些还有白厚腻苔


大家自己去对,是不是中奖率很高。上热下寒体质在14岁到4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特别多。我来跟大家说说这种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以女性为例,女子在14岁的时候,体内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体内的心火很旺,肾气也很足,这样子心和肾的阳气相加,导致体内有热。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热有多宝贵,只想着要凉爽点,就特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冰镇西瓜啊,冰淇淋啊,沙拉水果啊等等,总之什么东西越寒,她就越喜欢吃。

这些寒凉的食物就进入到胃里,先把胃里的阳气就扑灭了。

胃里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我一直以来喜欢把人放到大自然中去思考,这个胃阳就好比土壤的温度,如果胃里没阳气,就跟土壤没温度是一样的。

土壤没温度之后,大家去想一下,土里还能长出生命来吗?

所以,这些长期喝冷饮寒凉的小姑娘,伤了胃的阳气之后,身体的生命力就在一点点消耗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气血,胃里没有能量了怎么去化生气血啊。

胃里没有热能之后,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开始减退了,很多女孩子还经常想着节食减肥的,这样气血就不能满足供应了。

如果只是气血不足还比较好调,更严重的是会出现上热下寒这种错杂复杂的问题。

那胃阳不足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胃火,在中医观念里是属于相火,跟胃火相连的还有肺火和胆火,他们都是相火。这个相火是要下行的,是要把心的热能引到肾水里面去的。

正常情况下是心里面的火要跟肾里面的水相交的,这样火不会太热,水不会太寒。

而现在这个胃火没有了,相火不足了,就没有能力把心火引到肾水里面去了。

心火不能降到水里去了,这样火就在上面烧,水就在身体底下却结冰了。就这样,上热下寒体质开始形成了。

这时候,人往往就非常难受了,就要去找医生来治。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种问题是认识不足的,看到你上火就去清火,再是一派寒凉药用下去。大家想想,再用寒凉药的后果是什么? 这样只会更伤胃中阳气啊,仅存的阳气都可能被浇灭。

这样的治疗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身体上面越来越热,身体下面越来越寒,这种体质要调整过来其实不太容易,赤脚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组调理方法。

一、上热下寒体质调理
1、先来说泡脚的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泡脚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这个泡脚方是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

既然是上热下寒,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将上面的热引下来,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

(1)、第一梯队,用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身体里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一杯冷水倒进一杯开水里面就成了不寒不热的温水,这寒和热是可以中和的,为什么就不行呢?实际上,因为身体里的气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而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力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而且半夏本身是降的,可以把心火往下降。

(2)、第二梯队,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黄连来清心胃之火,并且苦味的黄连作用力也是降的,可以沿着心胃肾这一条路把火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用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火降下来。这样将上面的火从两条通道一起往下降,最终目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水里面去。

(3)、第三梯队,用肉桂+干姜来温阳散寒。肉桂是温热的,能引火归元,作用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将引下来的火继续往下引,引到肾水中去。干姜大辛大热,辛味宣散,从左路把气机宣发出去,形成一个圆。同时干姜大热,用来驱除下面的寒气,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十二经的寒气,提升散寒的效果。

(4)、第四梯队就是这个甘草,用来调和寒热,让方子里这些药物的气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这个泡脚方的用方思路基本上是来自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思路。

2、接下来,我们看下运用中药汤剂怎么来调这种上热下寒体质。

在用方上,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最为对证。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好,咱们来分析下张仲景先生的这张方子。

咱们在分析上热下寒这个体质的时候火了,主要问题是胃里没有能量了。

(1)、第一步要去建中,把脾胃之土建立起来。用什么来建呢?张仲景用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

张仲景那时候的人参并不是咱们现在这个东北人参,而是党参。所以这个方子里的人参大家看实际情况吧,如果脾胃气虚比较严重可以用人参的,如果脾胃气虚不严重改为党参遵从医圣原方精神不要动它。

人参配上红枣,就可以把中焦稳固住了。

(2)、第二梯队是用半夏来消除胃里的痞结。我们很多朋友知道半夏是化痰的,实际上半夏还擅长消痞。什么叫痞呢?就是痞块硬块。因为胃里寒热交错,这些寒啊热啊就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那咱们现在要来解决寒热的问题,就要把这些病理产物分开,半夏非常擅长消除这些痞块。

(3)、第三梯队,就是寒热并用。用黄连黄芩把心里的热,肺里的热,胃的热清掉一部分,然后引相火下行,用大辛大热干姜来散中下焦的寒气。

所以呢,张仲景之所以称为医圣自然是最高明的。方子有攻有守,寒热并用,针对咱们讲的上热下寒这种体质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一张方。

其实呢,经方的这些方子,我们现代人都不太会用,就只简单认为这个方子治什么病,调什么体质这样。

经方里100多个方子,整本书都没出现一个病,如果说治病的话,伤寒论只讲了6个病,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6个。

我们现代人学中医大多数读不透伤寒论,都知道这里面方子都很经典,但是不会用。实际上,如果咱们把这100多个方子都搞明白了,90%以上的病都会治。但是很可惜,我们现代人智慧不够,对经方里面的东西研究不透。

就拿这首甘草泻心汤为例,原文也没说它治什么病,只列了几个症状,就说用甘草泻心汤。我们现代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医圣的意思,实际上,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很多种病症。

比如胃炎,肠炎,胃溃疡,胃粘膜受损,口腔溃疡等等,都是可以用这个方子的。

咱们现代治病的思路实际上是乱了的,而且越来越乱。我们现代分了很多很多的病名,我们就追着这些病名跑,结果一个病就去研究哪个方子最好,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发现都解决不了。而伤寒论的治病思路就是化繁为简,把病只分成这么6种,所有的病不管你叫什么病名都逃不出这6经框架,最终都能给你治好。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跟大家分享方子的时候,优先选用的都是经方。自己拟的方也都是根据经方思维来的,大家用起来效果好,道理在这。

泻心汤在伤寒论里面共有三张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差不多,只是在甘草的用量上有点变化,其他都一样。这里大家不用去分这么细,把他们当成一个就行。另外一个生姜泻心汤,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12g。

生姜泻心汤: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生姜12g。

生姜主要是用来和胃止呕,用来散水气。所以,如果是平素胃不好,吃了药容易反胃呕吐,或者胃里水气较多的人,就用这个生姜泻心汤来服用。

一般而言,上热下寒的人,用上张仲景的泻心汤,同时配合给大家的《上热下寒》泡脚方,这样的体质慢慢就会得到改善了。

【看到公众号“赤脚说”,觉得挺好,以上摘自“赤脚说”。】

声明:本文图均来源于网络,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知识。向原作者致敬,如侵权联系即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