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历史简书精品美文集萃

【史记成语(二十)】从人到圣人——孔子的温度

2018-07-25  本文已影响78人  公子小眠

[成语]:韦编三绝

[释义]: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连起来;三:概数,指多次;绝:断。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心向往之

[释义]:形容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很小的时候,家人让我读《论语》,当时我是极为反感的。语言拗口不说,里面不管是孔子还是他的弟子说话总端着一种“小题大做”的架子,一点点生活中的遭遇十有八九要扯到天下为己任的大道理上,让吃饭睡觉也具有了“就有道而正焉”的某种崇高,幼时看来不免太过沉重。

        到了现在,才慢慢体会到孔子思想里的热爱与坚持,那种对于春秋时期世道和人心的“恨铁不成钢”,那种对于教育丝丝入扣宽严相济的“当仁不让于师”,那种对于真理誓不回头自我嘲弄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甚至于现在再读那段富贵贫贱之论,心中像是被狠狠揪住,不能自拔: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义之财不取,无道之事莫做。其实“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世上的事本就没那么简单的,有良知和责任的先行者总是免不了备受误解和扭曲,尤其是停下来松口气就能皆大欢喜的局面下怎么才能继续坚持。封建统治者从孔子的斯文理念中提炼了尊卑有序的体制手段,读书士子从孔子的仁义关怀里吸收了中庸之道。

        渐渐地,孔子也从人变成了圣人。但历史忘了,孔子一直是强调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所以孔子晚年更加求学深思,他“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不仅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而且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留下了“韦编三绝”的名声。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这精神和苏秦刺股、匡衡偷光相比也是不遑多让,更是奠定了后世《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地位。

        孔子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教育方法上,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标准虽然有效,但是颇为严苛,很多学子恐怕难如此类;待人接物上,他曾经“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在一天内哭泣过,就不会再歌唱。看见穿孝服的人和盲人,即使是是个小孩,也必定改变面容以示同情;生活情趣上,他也有“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的亲切举动,请人唱歌,要是唱得好,就请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和唱起来,一起嗨。

        正是这样,他才是活生生的孔子,才不是历朝历代的玄圣素王、大成先师。

        学术界迄今还没有发现先秦的古籍里有过孔子的传记或是年谱一类,而司马迁结合了《左传》、《论语》、《礼记》、《孟子》等经典做了谱列性质的独创。

        司马迁“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目睹了读书的学生们按时到孔子旧宅中演习礼仪的情景。

        太史公真切感受到了斯文有礼的高尚与理想,体会到了慎终追远的厚重与担当,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陷入沉思,发出了“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赞叹……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仁人志士,他们磨难加身而志向不改,他们心性高洁而苏世独立,他们身体力行而谦逊自守,往往是带着深切的负罪感依然承载着民族的脊梁。但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也曾凄凄惶惶,逃难江湖;也曾迂腐不堪,渐行渐远。所以一直被质疑、反思、批判,但仍然被关注和发挥。

        王蒙说“如果你用二十一世纪的CT机照准孔丘进行体检,找出来他的诸多令人痛心棘手的病灶,这又有什么可说的呢?难道不是他的历经两千五百年没有褪色的教益更令人惊喜吗?”

      可能踽踽独行之后,才是从容和自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