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和上帝情结说再见吧!

2020-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阿拉小仙儿

《自我边界》一书中说,所谓自我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自我边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矛盾,都因边界模糊而起。

作为一个习惯了大包大揽的班主任,我更是深刻地感受到模糊的边界感让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上颇为尴尬。比如前一段网课期间,不少老师都主动承担起了“叫早”服务,有的老师在上网课期间,因为叫学生起床,甚至打了几百个电话。我虽然没有这么敬业,但是隔三差五,来自我的“骚扰”电话几十个还是有的。

因为这种模糊的边界感,老师的“越界”问候,反而混淆了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责任。各位家长们不妨想一想,为何你的孩子成绩总是不理想,这背后是否也和老师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有关?老师大部分的精力是侧重于帮助孩子的学习还是管教孩子的生活?今天老师要处理孩子打架,明天老师要处理孩子上课迟到,后天老师还要操心孩子带手机入校?你到底要老师哪样?

如果你的孩子年级尚小,你还在努力做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父母,不妨从做一个和老师分工明确的家长,让老师回到老师的角色,让家长回到家长的身份,各司其职。让你的老师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努力,而非混淆你的职责,以至于被牵扯太多精力,而再无多余精力去帮助孩子查漏补缺。

在我看来,边界感不清,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情绪的内耗。

《自我边界》中说,我们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并接受这些“边界”,并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在“边界”之内。如果你能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这一点了,那么,你就站在了正确的轨道上。有了这些对“边界”的理解和认识,一旦遇到困境,我们就能够区分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而不会产生内疚感。这一差别就是“边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有时候,我称之为“边界焦点”。

我们都有这种错误的观念:总是担心别人会否定我们的行为,这给我们的生活制造了不少麻烦。换言之,我们做了某件事后,总是希望别人做出我们所预期的那种反应。如果别人没有这样做,我们就会责备自己或他人,结果导致双方的矛盾。

问题就在于因为边界有不同的形态和定义,因此我们经常触犯边界而毫无察觉。

“当我们不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我们就是完全弱化了他人的存在,而把自己当成了主角。我们的真正想法是:你不能照顾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我就该为你解决掉。”

呃……任劳任怨地班主任,慢慢学着和“上帝情结”说再见吧,你不能让他人产生特定的情绪,即便你可以影响他人,但其结果不是你所能操控的。

新的一周,这本《自我边界》推荐给你!

晚安吧@明白了很多道理都明白,却依然做不到的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