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我,设立私人定制目标,成功原来也容易掌握
一、为什么有时候钱少反而更快乐?
前一阵子闲来无事,在地铁上做了一个简短的思考,比较了一下,下面哪件事情让我更快乐:
1.炎炎夏日,我的公司发了100元高温补贴。
2.我的写作被著名杂志社公众号收录,对方转载后,我共计收到打赏金91.4元。
为什么明明第二事件所收到的实际收益比第一事件还少8.6元?但我会倾向于认为第二件事情给我快乐的感觉更强烈?在拜读了一本叫做《成功心理学》的书籍后,作者丹尼斯.韦特利终于告诉了我答案,因为"收到打赏"实际被我下意识地贴上了“成功”的标签。
二、什么是成功?
作者在《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首章开宗明义: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来自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金钱和名声并不等于成功。
有一个人,他坐拥财富、名声显赫、佳作无数、爱人相随、居住豪宅、座驾名车,他几乎拥有了世人所期望的一切条件。可是,他却选择在某个愚人节纵身一跃,结束生命。我想你已经猜到了,他就是张国荣。他不再有这种“有意义的感觉”,所以他不再恋世,选择离开。
三、成功和目标有什么关系?
有一句金句:一艘船,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么,任何风都是逆风。
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摆到自己身上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曾经看过身边很多人,父母赋予他们考入985/211名校的目标,勤奋、努力、各种正能量从高一持续维系到高三,其中有些人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揭榜的那一刻,是一家人欣喜若狂的瞬间(目标实现后出现有意义的感觉)。
可是进入大学后,丧失目标感的他们开始在大学各种玩命熬夜--CS、魔兽、Dota;还有一些则花前月下,爱恨离别;反观哈佛大学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学生们就着披萨作早餐,读着书本做笔记。
时间花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表面看起来是荒废vs.努力,底层的差异是目标的缺位与否。
四、为什么必须要有私人定制的目标?
成为顶尖钢琴家曾经是朗朗的目标,但99.99%无法生搬硬套为我的目标。
在第二章自我意识中,作者表示每个渴求成功、快乐的人必须要对己诚实,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的能力。
由于基因遗传和童年际遇的不同,每个人的复合智力不尽相同,作者强调:精确地指出最强的一项智力有助于发现自己做得最好的地方。
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复合智力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
·文字/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身体/动觉智力
·音乐智力
·交际智力
·内在智力(注1)
·自然智力(注2)
以笔者为例,通过该书的复合智力评测表,笔者的文字/语言智力、交际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均高于其他五项,该项测试帮助笔者找到并笃信自我发展的路径--撰写PPT/写作、管理/沟通、模型计算/推理都将是一些于我而言投入产出比很高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高考选拔仅仅注重文字/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这两种复合智力偏弱而另六种复合智力存在高强实力的小伙伴虽然必然会在高考中吃亏,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私人定制目标。
总结:
1. 使人们更快乐的不是金钱,是成功。
2. 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来自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3. 目标助人们努力,努力为人们实现成功。
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弱项,找到它们,做投入产出比高的努力,把发展它们作为我们的私人定制目标。
注1::内在智力--是自我反省、追求兴趣和设置目标的能力。
注2:自然智力--是在自然中识别模式和建立联系、整理收藏、辨认动植物的能力。
发自内心的分享:《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是一本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书,通过大量的评测表,准确地为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梳理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目标,进而实现事半功倍地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