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赋更重要的,是这几点,普通人一定要学会
少年时一篇《岳阳楼记》背了一夜都背不下来,科举考试更是考了7次才勉强中秀才,这样的表现怎么都谈不上有天赋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听上去愚笨的人,却成为了我国晚清时期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就是曾国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天赋
天赋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败。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只能说拥有比别人更突出的起点,然而,在人生这条赛道上,最终拼的却是终点。
追寻曾国藩从“笨人”到“圣人”的升级之路,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比天赋更重要,越早知道越好。
坚定的信念和目标
稻盛和夫曾说: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吸引而来的。心有所想,才能事有所成。
在传统时代,一个家族要想有地位,想真正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田地财产,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没有功名。
为此,曾国藩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改变家族命运。遗憾的是,由于天资愚钝,他连续6次未中,直到第7次才终于考取秀才。
试想,如果心中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目标的执着,你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吗?人们常说,只有看见,才会相信,而那些成功的人告诉我们:只有相信,才会看见!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不是那块料,我没有这个天分,我肯定做不了…… 还没有尝试,就从心理上缴械投降,直接放弃,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有人嘲笑他就凭着自己一筐一筐地挑,怎么可能把门前的大山移走的时候,他说:我移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之后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总有一天可以把大山移走。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坚定的信念,才完成了移山的壮举。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只有信念,而无行动,是空想,因此,要想让内心所想变为所成,还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解决自己的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不背一篇文章不睡觉。
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书,一个小偷潜入他家房梁上,准备等家人都睡觉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来。听来听去,小偷都会背了,他忍无可忍地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个笨蛋,还读什么书?我都会背了。”说完,小偷把文章从头背到尾,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见小偷都会背诵了,自己却背不下来,惭愧不已,于是又加倍努力地背诵。
这个故事固然说明了曾国藩确实很笨,但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应了他也确实很努力,很勤奋,他后来的成功,无不是和这份笨拙的、超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都向我们揭示了这个真理。世界上的天才,都是用努力换来的。
运用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
正所谓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如果不能在正确的路上努力,其结果也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必将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
曾国藩第6次考试时不但没有考取科举,反而还被主考官把应试文章拿出来做反面教材,批评他的文章“文理欠通”。
正是因为这次的当众挨批,让他静下心来开始思考,不能再重复过去的老路,盲目的努力了。他开始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他把自己历年的文章和范文放在一起反复对比,冷静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经过对比,曾国藩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写出来的文章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于是,他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做了大量的练习,最终在第7次考试时考中秀才。
由此可见,反思、纠正、然后加上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保证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的更稳当。如果仅仅只有反思和纠错而不在实践中加以练习,则是光说不做假把式;反之,如果只顾练习而不懂得思考复盘,就会陷入盲目蛮干的假努力中。
写在最后
上学时,都学过《伤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天资聪颖,四五岁时便能吟诗作对,被称为“神童”,但由于没有注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到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泯然众人矣,再也没有什么成就。
不难看出,即使天资聪颖的人,也需要在人生的路上不断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取得持续的成功,因为,天赋只是起点,而洛克菲勒说过:起点不决定成败!
茫茫人海,你我皆凡人,要想在人生的这条路上越走越好,以上这几点,我们一定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