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读的那些书书与书评读书

书评丨我从余华书中读到的现实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228人  爱柠檬的小玩子

以前我总认为余华的作品反映现实但是超越现实,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讽刺。现在我才知道余华写的故事就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没接触到的现实。

我所知道的现实

中学时代读《第七天》,那时的我沉浸在封闭式学校里面,每天面对的都是化学方程式和动能定理,完全不知晓学校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存在。晚自习偷偷捧着《第七天》阅读,觉得书中描述贪官的自食其果、钉子户的凄惨无奈、蚁族的夹缝求生存……真的离我好远,我甚至一度认为这些只是作者夸张的描述。多年后的大学专业课,老师让我们分析一个关于钉子户的案例。案例是真实事件,但是内容和《第七天》中描述的半夜强行拆迁暴力执法如出一辙。原来书里写的都是真的,现实的世界甚至更残酷,我开始对这个野蛮的社会感到悲哀。后面逐渐了解到的新闻也不断地证实了《第七天》中涉及到的官僚腐败、食品安全、暴力执法、留守儿童等问题。余华以一个死者的视角,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一层一层地剖析着最真实的人性。也许,只有干净的灵魂才能看清楚这个世界。

《第七天》 半夜强拆暴力执法 上课笔记

“不幸”的现实

之后读的《活着》,这相当于上个世纪的一个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回忆录。福贵的故事总会让我想到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祥子和福贵都算是家道中落的少爷,祥子为现实所迫,从一个追求上进的青年变成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经不起残酷现实的折磨,最终悲剧收场;福贵年轻时败光家业,不断地经历着时代给他的不幸,看书时每一次我以为他被折磨得就快要死去的时候,他总能奇迹般地活下来。福贵是最幸运的,因为他一直活着;福贵又是最不幸的,因为他孤独地活着。一个大时代,它承载着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时代既可以毁灭人也可以造就人,而根源只在于人是要选择绝望地解脱还是选择坚强地活着。

《活着》

“愚昧”的现实

最初开始读《许三观卖血记》,我最深的感觉就是那个年代的人真是愚昧,他们对“血”的无知总让我忍俊不禁。作为一个接受过正常教育的九零后,我甚至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怎么会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然而,书中所有我无法理解的东西都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的。现在以献血做慈善的我们怎么去想象那些以卖血求生存的人?许三观几乎每一次都是通过卖血来度过家庭危机,直到最后生活好了不再需要以卖血为生了,他反而无所适从了。感受最深的是书中许三观和一乐之间扑朔迷离的父子关系。许三观口口声声说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却一次又一次地为一乐无偿付出,这是人性、是良知。那个年代的人,他们粗俗、无知、野蛮、无助,却有人性、有良知。

《许三观卖血记》

不曾经历的现实

有人说,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翻天覆地的社会动荡,一个中国人只需要活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的社会动荡浓缩在四十年之中,正好余华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读完《兄弟》,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建国初期的各种革命、自然灾害和大型运动。我一直看不惯家里的老人为什么总是舍不得倒掉剩菜剩饭、舍不得丢掉一针一线,看到李光头和宋钢年少时期食不果腹的情景,我突然想我的爷爷奶奶小时候是不是也这么过来的?突然间就心疼了。还有书中描述文化大革命时期,宋凡平活活被打死的情节,是我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即使我无法相信,历史也在那里,那个时期就是不分是非、没有黑白、仿佛整个中国社会都魔怔了一般的。整本书最感动我的是李光头和宋钢的兄弟情,同时最让我失望的也是他们的兄弟情,余华就是有这种本事,让读者处于两个极端去审视人物,也许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

《兄弟》 想象那个年代的经济

我不愿去评断一本书的好坏,因为好坏都是相对而言的,我只知道在余华的书里我看到了我需要了解的现实,让我学会去思考,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外国人喜欢读余华的作品,因为他写的是曾经的或者现在的总之是现实的中国;这些可能是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都不清楚的中国,所以你们为什么还不去了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