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丨可别说什么女权,也别谈什么专制
其实电影上映那会儿就想写点什么,但热度当下,大家都各执一词观点鲜明,不想往风口上钻,所以也就作罢。
昨天晚上又看到了一些关于《摔跤吧,爸爸》的评价,是时候把在肚子里烂不掉的一些个人感受记录下来了。
当时看完第一遍时,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话(短暂存在,后面删了):
蓝瘦。
每次看电影总get到和别人不一样的点,然后就觉得自己像52赫兹的孤独鲸鱼,找不到同伴。
想解释一下,也是写完删掉,删掉再写,写完再删掉。
我怎么就不能乖乖地人云亦云呢。
放肆!
1
在所有媒体及个人都在宣传这部电影充满女权主义色彩时,我整张脸都被黑人问号填满,这分明是爱国主义电影。宣传爱国也好,宣传父爱伟大也行,但硬要强塞女权的安利给我,我真的吃不下去。
首先不得不说电影中的父亲对国家的爱真的无比伟大,对女儿们的爱很伟大。编剧相当聪明,阿米尔汗也相当聪明,影片中出嫁新娘的一席话圈粉无数,侧面让本来独断专制的父亲形象一下子闪耀起了佛光。“女权”的卖点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出场,并且走得很是风光。
可即便如此,我也忘不掉一心只想得子为自己完成国际冠军梦的那个开始,忘不掉生了四个女儿后父亲的失望与无奈。吉塔和巴比塔得以让出嫁的朋友羡慕,是因为马哈维亚在无意间发现了女儿们的摔跤天赋。可如果有个儿子,无论是否有天赋,马哈维亚都会训练他成为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对女儿们秉持的是“有天赋就要尝试”的态度,而不是“我一定要让她们过和其他印度女孩不一样的生活”的信念。说到底马哈维亚的出发点是站在国家层面上的,以及个人梦想层面上的,和女权有一分钱的关系不能再多了。
2
知乎上有个问题:怎么评价电影《摔跤吧!爸爸》?然后一溜的人开始在底下感谢父母当年逼迫自己读书,不然自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如果说这部电影引起观众对于小时候父母强权经历的共鸣,并且懂得回忆感恩,无疑也是它的成功之一。怕就只怕已为父母或者将为父母的成年人们的另一类解读:所以说小孩子懂什么,我现在逼他是为他好。然后开始心安理得的强权之路。
除了读书受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之外,在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强迫培养之前,父母最好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将此行径的基因传给了孩子。
看人家的孩子体育拿了金牌风光无限,就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体育。
之前在健身房认识了一位教练,听口音是老乡,于是熟络了起来:他先前是国家级田径运动员,但是因为很严重的受伤,不能再进行训练,只能选择另谋出路当起了健身教练。他14岁就离开父母独自上京打拼,因为他们市出了几个奥运冠军,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送孩子去学体育,他作为其中一员也没能幸免。
可惜最后真能靠此技艺混得一口饭吃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孩子没有天赋也没有兴趣,在父母的强压之下去走一条将来看起来风光无限的路,最终却落得专业技艺不够,文化水平也不高。
大家只看到朗朗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也知道父亲的专制对于他的成功功不可没。所以又出来一批家长立志要将孩子也培养成音乐家,即便是像朗朗的父亲一样倾其所有甚至以命相搏都在所不惜。可是,你们自己曾经有过未实现的音乐梦想吗?你们自己有音乐方面的造诣吗?
因为媒体报道的都是胜利者的例子,大家书上看到的也是成功者的例子,所以对于失败者的例子大家都持着“不听不看不知道”的态度:他的孩子可以,那我的孩子只要努力也一定行。你凭什么用你的自以为是去赌孩子的一生?
每个孩子是金子,同时也是朽木。真希望在孩子自己还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父母至少能有点自己的思考,顺应着孩子的优势正确地培养和教育孩子,而不是从众。“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明明是鼓励大家不要因为没有天赋就放弃努力,可偏被有心之人曲解成“努力一定可以成功”,我叫这——心怀不轨。田忌赛马以弱对强那是群体之间的战术,放在个人身上你用你不擅长的技能去和有天赋的人来比,真的很不聪明。
如果你能保证孩子成年之后不怨你,你可以让他做你生命的延续,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这点你也不可以完全忘记。
无论放在哪个国家的背景之下,《摔跤吧!爸爸》都是一部非常棒的爱国电影:),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IP电影。无论是影片本身也好,宣传也好,能抓住社会痛点进行放大非常的机智。
只是我个人并不是一个你卖啥给我我就吃啥的人,所以在此写出些许个人感悟而已。
最后,希望为人父母者都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较为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能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给予正确引导。
【本文观点和“父母该不该逼孩子培养业余爱好”没有关系,不许想着偷偷换概念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