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自己的事

2024-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BIYU说

在家旁边有一所师范大学,前些天送娃接娃的两个点,不时碰到零零散散一些学生,推着皮箱朝地铁口走去。

一叶知秋,看来大学里已经放假了呀。

这大学里都放假了,可小学里的娃娃们还在努力的讲着试卷,紧张地做最后复习呢。奇怪了,大学竟然比小学还放学早一些,这意味着什么呢?

可不可以作这几种理解:

一,大学里的课程比小学还要轻松。所以早早的就可以到时间,就能放寒假了。所以其实,大学里学的东西内容并不是很多,很多基础性和技能性的知识,在小中高都已经差不多学完了。大学里会学到一些专业知识,但是远不需要向小学中学那样付出精力,小学中学是打地基的阶段,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来接触新知识,所以任务更重更紧。

二大学的四年,大多数学生选的学科都可以较轻轻松松上完(早早放寒假,早早放暑假)。只有少数极需要理论、实践、实验的学科才需很紧张的学业安排。那么大学几年的课程设置是为了什么呢?

如果把小中高当作基础知识储备阶段,大学的设置相当于什么?大学不过还是学专业的知识,所以才有选专业的这个操作。大学里学的也是一份“技术”,其目的就是为了让那一群群少年青年能够有一技之长,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的谋生平台。

本科大学和那些大专院校,区别在哪儿呢?其实就是人为的层次划分不同,本质上都是一个目的:把人才培养成有“技术”的,出来有能力自立更生。

但现在大学里的那些学科划分,不一定真的能让人上了大学,走上社会能轻松找到工作。只能说有了一份学历,而是否有能力,有“技术”手段,难说。

从本质上说,大学只不过是社会国家为一个未自立的青少年,走向独立的一个缓冲平台,一个帮助他自立的平台。从人的成长角度,其实它并不一定需要存在的。它的存在,有着许多社会的因素,至少涉及社会就业与稳定、教育方针等。

我们几十年的教育制度至今,把大学有点神化了,似乎只要进了这么一个机构里去深造,就有盼头就有希望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其实是过度依赖教育制度的心理,过度依赖大学这个伟大的头衔。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之下,那么要看清这样一个事实:

大学里,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技术”是自己的事。自立谋生也是自己的事。一切要提前考虑和谋划。作为大学生,更要认识到这个事实,不能有依赖心理,被动学习。

如果只是过惯了依赖模式,上了好的大学,甚至只是上了大学,就放心的跟着学校的课程安排走,有可能荒废了人生这几年。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叫大学?应该来自于《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也许最初叫大学的立意和出发点是很高远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变得务实和现实主义了。因为接受“大学”的人群变得庞大,于是大学的性质也变化,平民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