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艺术历史人文社科

这件国宝级文物,竟然有个部位是假的!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72人  艺萃

萃花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件高颜值的国宝,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 厘米,足径8.7厘米

一口气读完有没有种舌头要打结的赶脚?更关键的是,这么长的名字读完,好像仍然没有弄明白这件国宝到底是个啥。

看懂国宝从名字开始

据萃花翻译,这件国宝名字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滴: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也就是说,这是五代时期由耀州窑烧制的一把青色的、刻花纹的、带提梁的倒流壶。

所以你看,名字长也有名字长的好处,关于这件国宝的知识点,从时代、窑口、到工艺、器型,乃至一些特殊技能,都已经有专人给划好重点了。

友情提醒一下,其实绝大多数瓷器的命名都依照这种“时代+窑口+工艺+器型”的套路,大家下次再看到名字辣么长的瓷器,可以按照这种方法解读一下。

耀州窑窑址在今天的陕西铜川,从唐代开始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鼎盛时期,还为朝廷烧制过贡瓷,称得上民间的官窑,同时也是宋代六大名窑”之一。

青釉呢,算是我国瓷器最早出现的颜色,商代就有原始青瓷现身,东汉时已经能烧制较为成熟的青瓷。

西汉青釉原始瓷划花双系罐 故宫博物院藏

烧制青瓷最有名的是浙江的越窑,而耀州窑则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烧制出的青瓷仅次于越窑。据考证,耀州窑在唐代时已经开始烧制青瓷,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迎来成熟期。

五代耀州窑青釉斗笠碗 观复博物馆藏

以上基本信息都比较好理解,不过“倒流”到底是个啥技能呢?

国宝竟然有个假壶盖

不知大家是否有注意到,这件国宝的造型相当特别。

提梁由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充当,凤尾垂曳与壶身相连;壶身与壶流(壶嘴)衔接处是一只侧卧的母狮,母狮张嘴为流,腹下是正在吸吮乳汁的幼狮。

扶凤提梁 母子狮,母狮口部即为壶流

再看壶盖,呈双层柿蒂状,与提梁下端连为一体,与壶身......同样连为一体!是的,你没看错,这就是个假!壶!盖!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其实根本打不开。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壶盖,这把壶要怎么使用,水/酒要从哪里灌进去呢?这个时候,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倒流”技能终于要登场了。

如果将这把壶上下颠倒一下,你就会发现,在它的底部有一个梅花形的小孔

作为壶身上除壶流外唯一开口的地方,水/酒自然就是从这里灌进去,等到壶流处开始有液体流出时,就是已经灌满啦。此时再把壶放正,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这么不合常理的操作,“倒流壶”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很形象了。但问题是,壶里的液体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

鉴于萃花物理从来没及格过,就不跟大家讲什么连通器原理了,大家看图自行体会一下我们古代工匠到底有多强大吧!

倒流壶原理示意图

划重点,倒流壶流行于宋金时期,一直到清代都有烧造,不过除了构思巧妙、工艺复杂外,并没有特别的实用意义。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 故宫博物院藏

乱入的刀削面

除了“倒流”这个逆天技能,这件国宝还有着非常高的颜值,而这颜值相当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壶身上的层层纹饰。

倒流壶壶身纹饰

壶身肩部与提梁相接处,是一圈连珠纹&垂三角纹,再往下腹部为一周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下饰一圈仰开的莲瓣。装饰布局合理,疏密有致,层次分明。

可萃花万万没想到,这些纹样跟刀削面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青花瓷用笔绘出各种纹饰,倒流壶上的花纹是直接在胎体上刻划而出,具有很强的立体浮雕效果。

这种方法就是倒流壶名字中提到的“刻花”工艺,需要先以刀具刻出纹样轮廓,再剔去其周边的底泥,使纹样微凸呈现出立体感。

在最后施釉烧制前,刻花工艺有时候还需要完成另外一道工序:在凸起的纹样主轮廓内,运用篦梳精心勾划出呈组状密排的细线,用以表现叶脉、花瓣、波浪的肌理,达到整体层次分明的装饰效果。

▽▽▽

宋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大量运用了篦梳划线来表现海水的纹理

耀州窑的刻花,线条刚劲、刀法犀利,带有北方人的性格特点。马未都曾经说,山西人和陕西人都吃刀削面,耀州窑这种刻花技艺极有可能是从刀削面那儿学来的,其片瓷器的角度跟片面的角度是一样的。

耀州窑鼎盛时期刻花的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纹样高达80种以上,不过由于工艺太过繁复,逐渐被更省时省力的模具印花工艺取代。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现在想要领略耀州窑刻花工艺的魅力,除了去博物馆,maybe只能选择去吃一碗刀削面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