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乐水典昕🎪诗集三笑集

没有任何隐瞒——《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74章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乐道也

心中永远坦诚无私,无论是传授学问,还是平日言行,都磊落坦荡

孔子说:“各位同学以为我有什么瞒着你们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向同学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啊。”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之二十四

孔老师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点到为止,讲课从来不会大水漫灌,口若悬河般地滔滔不绝,而是一字千金,甚至一个眼神就解决问题,此时无声胜有声。悟性高的同学自然能心领神会,不必多费口舌。但天资普通或者脑袋瓜少根筋的同学,就麻烦了,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总感觉老师神神秘秘的,夫子之道高深莫测,几不可及,好像有什么秘传真经藏着掖着,留了一手,不肯对同学们掏心窝子,把进德修业的秘诀传授出来。

更有一些抱着急功近利态度而来,一心想上速成班的同学,恨不得一下子把孔老师肚里的满腹经纶拷贝了去。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白白耗费心力,学业上不见长进,于是有了牢骚,在背后议论纷纷。估计有些话传到孔子耳朵里了,于是孔老师来了这番表白。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孔子说,各位同学以为我有什么瞒着你们吗?“二三子”就是诸位。古人称呼“诸位”叫“二三子”,这里指诸弟子,也就是各位同学。“以……为……”在文言文中是动词“以为……”的另一种句式,认为的意思。“隐”是隐藏、隐匿、隐瞒。“以我为隐”,以为我隐藏,隐瞒着什么。就是说:你们这些同学哪!以为我有隐藏吗?我这个当老师的,给你们讲课有什么隐瞒的地方吗?

当然没有。所以孔子接下来说:“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任何隐瞒。“乎尔”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另外还有一种理解,把“乎”和“尔”拆开来,“尔”是人称代词,指“二三子”,即各位同学,“乎”仍然是语气助词。“吾无隐乎尔”的意思是我对各位同学无所隐瞒。这样理解,更强调了自己对同学们而言没有任何隐瞒。但实际上从语境来看,这里孔子直言“我没有任何隐瞒”比较恰当。因为后面紧接着的话,就是孔子进一步强调自己和同学们的这种公开的、看得见的关系。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向各位同学公开的。“行”是动作、行为、举动。“与”,给予,这里解作“示”,公开的意思。这句话中,一个“行”字特别要注意,孔子强调了“行”的重要性,就是不要停留在言语上,而要用行动作表率,将思想付诸于实践之中。最后孔子说,“是丘也”,这就是我孔丘啊!“丘”就是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三个字,既是感叹,又是归纳,把孔子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了。

孔子门下部分弟子有一种依赖思想,认为你是老师,我是学生,老师要把教授的内容仔仔细细讲清楚,这样才是好老师。而学生呢,只要把听到的东西认真记下来、背下来,就行了。这样的学生虽然不失为好学生,但他只是带着耳朵来求学的,只想从老师的言语中学到知识本领,没用眼睛,也不动脑子。所以对孔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传说中的孔子之道是那样高深,可是给我们上课,却只是讲些大白话,说的全是常人都知道的道理。所以怀疑他一定隐藏着秘而不传的东西。

事实上,孔子的学问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听他讲起来都很平直,可以说是平易近人,但实际上却又高深又辽远,就连颜回、子贡这样的天才弟子,都感到无边无际,如在云里雾里,实在难以把握。颜回的感受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简直像在和孔老师玩捉迷藏(《子罕篇》)。子贡更是直言不讳,说找不到进去的门,也找不到攀登的天梯(“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篇》)。在前面的《公冶长篇》里,子贡还发过牢骚,表示听不到老师的高深学问(“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话很能代表大部分弟子心中的疑虑。

孔子认为,天下大道只在眼前,万事万物的道理,就是那么些道理,本来就明明白白摆在那儿,都是简明易懂、简单易学的,有些甚至不用说就看得出来的。关键看你能否处处做个有心人,去体会,去领悟,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能只是一根筋地去死记硬背。而有些弟子却理论脱离实际,不懂得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这些道理,只是想依靠听课来获取。这种心态和想法,非但是不了解孔门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不知道如何学道求知,完全没弄明白为学的门径。所以孔老师思前想后,必须要把同学们召集起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于是就有了本章这一番话。

细细体味孔子的讲话,我们仿佛看到孔老师正在给同学们开晨会。他说:同学们啊,我在你们面前的所有行为举止,都是依着道理来的,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说话也好,保持沉默也好,这里面都包含着教诲啊。大家可要明白,我孔老师从来就是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各位同学一定要理解清楚了,我的教育思想是以身立教,注重实践,不能光耍嘴皮子。所以你们呢,不能光带着耳朵来,而是要用眼睛多看,用脑子多思考,多到实践中去锻炼。各位同学在我门下求学的时间也不短了,大家真以为我舍不得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你们吗?真以为有些秘诀我是故意不讲吗?完全没有这回事。你们哪里知道,我是从来不会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我在你们面前的一言一行,同学们都是看得见,听得到的。我的学说和思想,也都是公开而透明的,哪里有对你们藏着掖着、遮盖隐瞒的事呢。凡是我所知道的,都会毫不吝惜地教给你们,这就是我孔老师的作风,也是我孔某人的心志。

读完本章,掩卷深思,感觉就像看到了2500年前一段现场实况视频的回放。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的思想学说确实是广博高深,站到了那个时代的顶峰,所以弟子们,恐怕也只能仰视了。其次可以认识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实是极为开放和先进的,比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反对照本宣科等,都在孔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处世的人格力量。弟子在他眼里,都是不抱任何偏见的,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孔老师的心中永远坦诚无私,无论是传授学问,还是平日言行,都没有任何隐匿,磊落坦荡。真可以说,像天一样覆盖大地,像地一样载育万物,像日月一样普照万物,而没有任何私心。(“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言孔子教人无所隐惜也。

《论语正义》: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弟子疑有所隐也。

朱子: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

《论语集说》:疑其有隐,而不知道无乎不在,圣人之日用常行孰非教之所寓哉?夫子语二三子,我实无隐也。我之所行,无不与二三子共之,甚易知而易见,特自不察之耳。其曰“是丘也”者,质诸己以实其言也。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孔子以身教示门人也。盖道之在人,不过日用寻常之际。苟能反诸身心之间,以求契乎无隐之旨,虽圣人可学而至也,何圣教之难窥耶?

吕氏:圣人体道无隐,与天象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

张栻:盖道无不在,圣人何隐乎尔?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盖视听言动之际,无非教也。

《论语稽》:圣人教人何尝有隐?特人之资质不同,而所问之事不一,故施教亦因之而各异。二三子私相印记,不解其故,则疑其有隐,故夫子晓之。

伊藤仁斋:《论语》二十篇,其一言一行,皆莫非吾师也。盖圣人之道,不高不卑,非难非易,通于天下,达于万世,而不得须臾离,实为中庸之极也。其以圣人为高而不可学者,固不知道焉;谓近而不足学者,亦异端之流,益不知道者也。

《四书反身录》:夫子以行示范,而门人惟言是求,故自明其无隐之实以警之。

《解醒编》:独提出一“行”字,盖以“躬行”望二三子也。若言语上求,只是口耳之末。此与“天何言哉,时行物生”之意同。

高攀龙:门人是认圣人人伦日用是一事,神化性命是一事,谓圣人所可见者非其至也,其至处则隐而不可见也。如是则忽略现前,悬慕高远,故圣人提醒之如此。

《四书约旨》:二三子疑团从过求高远来,过求高远从实地少工夫来,着一“行”字,正从实地指出他可学处。

刘宗周:二三子以言语求圣人,而终无以见道也。则疑圣道有隐,不知道无容隐也。道在日用动静语默之间,森然不隔。

钱穆: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其平日之一举一动,笃实光辉,表里一体,既非言辨思议所能尽,而言辨思议亦无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学所以为圣学。孔子曰:“默而识之”,其义可思矣。

徐英:夫道无隐显,隐显惟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道自然,与圣人同。圣人之道,本在日用寻常之间,而学者不知。夫子告以“无隐乎尔”,知此,而后可以通乎《易》之教义矣。

陈祥道:孔子之诲人:其不倦,仁也;其无隐,忠也。不倦,与先传后倦者异矣;无隐,与教人不尽其才者异矣。惟其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再三渎则不告,此弟子所以疑其隐也。

《四书反身录》:师之于及门,有言教有身教,言教固所以教其行,然不若身教之得于观感者尤深。公明宣及曾子之门,见曾子居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说之而学;见曾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说之而学;见曾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说之而学。故不言之教,不从耳入而从心受,根于心,斯见于行矣。

刘宗周:若觑见丘时,方知丘亦只是吾一般。阳明先生曰:“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正义》《论语学案》《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集说》《论语集释》《论语稽》《论语会笺》《论语古义》《四书解义》《解醒编》《四书约旨》《四书反身录》《高子遗书》《四书辨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