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有仪式感
以前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要简约,应该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觉得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分钟,每一分钟都应该精打细算,充分利用。就像追剧时我会跳过片头和片尾,只看精彩的剧情部分。于是,上课时我就自动跳过了“起立”“请坐”环节,直接进入授课的正题,聪明地认为这才叫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问候环节就像一个人给朋友借钱,绕了很多弯子,说了许多“嘘寒问暖”的话作为铺垫,最后还是免不了要进入借钱的正题一样,教学也要摒除前情,直奔主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开门见山”式教学效果好吗?自己在这条 ‘大道至简,直奔主题,只讲干活’ 的英语教学道路上走了好久之后,突然间发现,作为教师,我走的太快了,学生们都被我甩了半条街。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争分多秒地和时间赛跑,而学生全被我晾在原地,手足无措,一脸茫然!原来,常规的课堂教,有些环节,比如‘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坐下’等这样的问候语,还有课前的导入,热身环节是不能节省的。上课前的师生问好,是一种神圣庄严的仪式,和古代祭祀前的奏乐,打仗前的击鼓有着类似的作用。上课铃响,教师宣布上课,学生们全体起立,互致问候的环节,看似和课堂知识的讲授毫无关系,但它在整堂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语云“存在即合理”,这些课堂的片头曲,正是一堂课的庄严仪式感, 它告诉学生们课堂是知识学习的神圣时间,任何人不许再戏耍玩乐,它提醒每个学生进入知识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这个简单的仪式中做好充分的课前心理建设。看似简单的动作,让学生们明确了课前与课中的界限,能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反观自己以前没有仪式感的课堂,自己都讲了几分钟了,有些慢热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知识点总是会漏掉半拍,有些学生找不到课本,有些找不到笔记本,又有些找不到试卷,总之课上了一半了,整体课堂还没有进入上课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不会太好。课前的问候环节,绝不仅仅是一堂课的花边点缀,它是一种仪式感,告知每个学生要尊重知识,尊重课堂;它更是一种态度,能帮助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堂平常的课,时刻提醒着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应该随意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