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是正义的? | 理想国(11)
上一篇谈了城邦的智慧、勇敢和节制三大美德,以及使得这三种美德得以保持的正义,即正义之邦,接下来,苏格拉底从城邦推及个人,开始论证在个人身上是否也具有类似城邦三大美德的品质。
“我的意思是说,这些品种还能从哪里来呢?要是在城邦中的一般人里包含了那些被认为具有激情的人——比如色雷斯人、西叙亚人以及北方人——那么认为出现在城邦中的激情有其他来源的想法是荒谬的。对于爱好知识也是一样,对此我们的城邦则享有盛誉;而贪恋钱财可以说是腓尼基人和埃及人的特有品种。”(庞燨春译本,第122页)
这段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们其实是通过描述一群人的特质来概述其所生活的地方(国家或城邦)的品质,也就是说,“我们确实具有和城邦一样的品质和性质”。(庞燨春译本,第122页)
确定了能从城邦推及个人的前提,那接下来就是人的灵魂问题,用罗翔老师共读文章里的话来说,就是在论证之前,我们要先对灵魂有一个统一的认知,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矛盾律的问题,即A不可能既是A又是非A,或者说A既然是A,那一定不可能是非A。
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例子:
“假如,如果有人说一个站着不动但头和手却在动的人,就是一个同时既是静止又运动的人,那么我们就不会赞同这种说法,相反,我们会说他的一部分是静止的而他的另一部分是运动的,是吗?”(庞燨春译本,第123页)
具体来说,“一个同时既是静止又是运动的人”,其实是混淆了静止和运动的主体,“站着不动”的是双脚,而“在动”的是手,手和脚虽然都属于人体,但它们作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取代作为整体的人,也即“静止和运动着的不是这些物体的同一个部分”。(庞燨春译本,第123页)
接着,苏格拉底又谈论了灵魂饥渴或者欲求,他举了一个渴的例子。
“那么就渴自身而言,它是否是一种心灵对于某食物的欲求,而不是我们说的别的东西?比如说,渴望得到热的饮料还是冷的饮料,多喝一点还是少喝一点,或者简言之是对某种饮料的渴求?……然而实际渴的状态不就是对适合其本性的对象的欲求,即饮料;”(庞燨春译本,第124页)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渴了,他/她想要的就是喝东西解渴,无论这个东西是橘子味还是柠檬味,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可乐还是奶茶,它们本质上都是能解渴的东西。
然后,苏格拉底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是否熟悉这样的情况,即人们虽然渴了但不想喝水?”
“当然。”他说,“这是常有的事。”
“这些怎么解释?”我问道,“我们只能说他们心灵所包含的其中一个部分吩咐他们去喝水,一个部分吩咐他们不要去喝水,这是不是一个不同的部分并且支配了那个吩咐他们去喝水的部分呢?”(庞燨春译本,第126页)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心灵或灵魂存在两个不同的部分:理智与欲望。
“我们把其中一个称作理智,把另一个称作非理性和欲望。前者使心灵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后者——它是由某些满足和快乐构成的联合体——使之具有感受欲念、饥渴以及一般的欲望之骚动的能力。”(庞燨春译本,第127页)
但是,苏格拉底又抛出了一个例子,说勒翁提乌斯发现城里有几具被公开绞死的尸体,他想去看,但是又觉得恶心,经过一番挣扎,他最终睁大眼睛,冲着尸体骂道:“看吧!可怜虫!多美的景象啊!我希望你感到满足了!” (庞燨春译本,第127页)
由此,苏格拉底引出了心灵或灵魂的第三个部分:激情。
激情是一种短暂爆发的、强烈的情绪状态,具体到上述例子,勒翁提乌斯骂的,其实是自己屈服于欲望的驱使。
“一个人的欲望迫使他违背他的理智,诅咒自己,对来自自身的强制感发脾气。”(庞燨春译本,第127页)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或灵魂具有三个部分:理智、欲望和激情。
而个人可以类比城邦,所以当一个人的理智、欲望和激情各司其职,那这个人就是正义的。
题外话
这部分我其实看得云里雾里,即使对照着罗翔老师的共读,也只能稍微理出了那么一丝一缕的头绪,不过也正是这种无知让我坚持跟着罗老师共读下去。
现在,我已经接受了怎么看都看不明白或者怎么想都想不清楚其实是我的人生常态,接受了自己的无知,虽然还是会骂自己怎么那么笨,但却不会再过度苛责自己了。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