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精选。【简书大学堂精选】签约作者文章合集

这世界留给多做一点儿的人

2017-05-24  本文已影响5110人  韩大爷的杂货铺
图片来自网络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读大学的时候,楼下有一条小吃街。

摊位挨着摊位,总体上香飘十里,各部分竞争激烈。

弱水三千,只饮一瓢,我独爱某个大婶……的烤冷面。

为什么呢?

好吃?不见得,我的味蕾和嗅觉很迟钝,吃什么都觉得香。

好看?也不是,大婶韶华不再,完全比不上隔壁的鸡柳西施。

从产品的角度上讲,那一份不甚营养甚至不太卫生的烤冷面,可谓是色香味,样样都缺。

然而我还是常去那里消费,大婶,胜在了服务。

大婶这人很有细节,基本客人去她那里两三次,就会被记下体貌特征与口味偏好。

而且,谈话时很会“溜儿缝”,有很多别人不屑说,但说出来效果很好的虚词等着你。

比如:“来啦?”“哎!”“好嘞!”“来,拿着”“慢点哦”“过来奥!”“哈哈哈”……

这些词汇能使话永远不掉在地上,顾客也有受重视的感觉,而且形式甚至能演化成内容:有时候觉得烤冷面好吃,后来才发现,好吃的不是烤冷面本身,而是购买过程中的舒心体验。

小吃街上有五家烤冷面,同质化竞争中,大婶每晚都来客如云,赢得很稳。

彼此差距,就在于那么一点点。

2.

这种赢在多做一步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你参加高考前,老师总会苦口婆心地告诫:遇到不会的题也别放弃挣扎,写不出结果就把思维过程与解题步骤写在卷子上,主观题要比别人多答几条,多想几点……

你升入大学,发现大家明明都在同一起跑线,辅导员短时间内也很难深入了解每一个人,但仍然有那么几个在你看来一般般的积极分子,被提拔为班干。出色,有时候的意思仅仅是:多出来露了两次脸。

你大学毕业找工作,投简历时把大学名字里打出一个错别字,用人单位说什么也不让你进面;

而且,你会看到成群结队的一般人,仅仅是比你能说一点,或打扮的干净一些,处理起信息更流畅,就被人看出了区别。

你工作十年买房子,于几家人同时搬进了一个小区。天长日久你会发现,在邻里关系中地位主动与被动,并不完全与各自实力成正相关。再回忆一下,那些“强势派”邻居,并不比你硬多少,仅仅是从一开始与大伙搭建临时群体时,就爱张罗,肯出头,抢到了宝贵的“第一步话语权”。

你老来生病,躺进医院。环顾四周会发现家属陪护的态度对患者是多么的重要。总有一些儿女或家长,动不动就四处闲溜达,你问他怎么不多陪陪,他答:不必那么较真,有医生有护士就够了,我在这也帮不上忙,我不专业。

但也总有另一些人,他们甚至更不专业,有时笨手笨脚,却一直坚持守在你的床头枕边,让你觉得自己被重视,时刻能保证安全。对于弱势群体来讲,比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心安。

我最近这阶段常会给自己的学员或受邀去别人那里讲一些写作课,基本都是从晚八点讲到九十点。

身边一朋友开玩笑说:你这活不错啊,张嘴闭嘴就赚钱。

我说哪有那么容易啊,备课查资料等一些人人都要做的工作就不必多说了,我每次授课为了保证声音的活跃性,都要在开讲半小时前喝咖啡,导致讲完课一整晚都睡不着觉。而且考虑到大伙多半在晚上听课,我知道人在下午6点钟以后接收信息的侧重点跟白天是不同的,于是为了与大家状态同步,我每天备课的时间也尽量赶到6点以后。

朋友大惊:不至于这么细致吧,放松点,有句话讲,认真了你就输啦。

我笑了笑对他说:可是这几十年的经历却一次次地告诉我:认真了,你反而就赢了。

3.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代人一个很明显却又不容易被察觉的特质就是:懒。

这种懒倒不是说我们真的退化了或性格使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互联网深度浸入了我们的生活,割碎了我们的时间,并且在心理空间上时刻保证着你我“都在场”的体验,让每个人的精神每天都疲于奔命,你一天不用做太多事,发你一台移动终端,就能让你觉得自己忙够呛。

而与此“忙碌”的状态相对应,人们对“实体”工作却越来越应付、凑合了,不负责成了常态,毕竟大家都觉得注意力资源宝贵,时间是那么的有限。

于是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求人帮忙时伸手党越来越多,相互交接一些文档与表格时上游的低级错误连篇,人做事越来越糙,相互踢皮球,各自抱着心照不宣的宗旨:我少做一些,您多干一点。

现代人没耐心到什么程度,我可以举个例子:我的文章因为常会涉及到转载,于是我每次发文时都要在文末注明:转载、开白等事宜请发送简信联系经纪人。结果是一部分工作人员确实照做,但每天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来加我个人的微信,紧跟着就一段群发样式的信息,有时我还纳闷:我没写过这个题目的文章啊。

偶尔通过一位工作人员的添加请求,问他:我在文末已经标注了经纪人的联系方式了啊。

他答:啊,我没点开看。

你瞧,你们现在每天仔细阅读的文字,信息传播链中的把关人往往是看到数据好就直接转,人家看都懒得看。

但我仍然会选择把经纪人的联系方式放在每篇文章的最末尾,这种做法可以自动淘汰掉一部分舍不得多做一步,多看一眼的懒宝宝。原则也很简单:这些人的性格不适合做这方面的工作,另谋他职也是早晚。

有时候啊,人与人的差距,就在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

4.

我看过一档节目,其中有位嘉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给我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哪怕再累,被窝再暖,我也会选择出去转转。动机很简单:这一下午,睡过去,就睡过去了,宅在家里的话,面临的各种可能性几乎归零;把生命中的一天抛到窗外,就会遇见更多的可能,就能给有限的时光增添更丰富的体验。

其实,个体对生活的态度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相处又何尝不是呢。肯多做一点的人,短期看像是吃了亏,长期看确实是占便宜的,因为你每多说出的一句好的话,每多做的一件好的事,都像个触角,延伸出了一大片可能的空间,你的每件事都是你的作品,你的言行天长日久,大家都能看见。

人与人相处是这样,每个人自己做事又何尝不是呢。一件事情摆在那里,甚至一段事业放在那里,有的人就能做成,有的人就死活做不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真的是起跑时就有那么大差距吗?我看未必。

原因多半是,出色的跑者,在马拉松的中途,累得像像条狗也会在心里勉励自己:再来一步,再来一步,我只是到达了爬坡过坎的疲劳临界点,再迈出一步,再比别人多做一点点。

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说了一句让我获益无穷的话:别太纠结什么有用没用,如果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你根本预判或总结不出,打倒对手的,到底是哪一拳。

多年来我也深深品出了这话的滋味:这世界永远留给那些愿意多做一点儿的人,他们耐心且坚定,很慢又不停地给骆驼上放稻草,一根,又一根,一点,又一点……


转载、开白等事宜请给我的经纪人bingo_发送简信。(注:点击蓝色字体即可,这个不是微信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