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层次关于五维的那些事儿

逻辑层次,激活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114人  AHa雅涵Ani

爱因斯坦: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个思维层级上解决这个问题。

周末孩子不回家。先生早几天就跟我约定,周六一早去崇明岛,做好两手准备,视情况而定是否留宿。我将信将疑,又满怀期待。因为,根据过往的经验,他的变数太大。

果不其然,周五晚上就被告知,周六一早他要先去办个事,个把小时就回来。于是,我趁机在家里收拾,时不时下意识地留意时钟。过了他所谓的个把小时之后,心底就有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了起来:“瞧瞧,就是说嘛,总是随口荡荡!”话音未落,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响起:“逻辑层次!!就事论事,切莫上纲上线!”

记得课堂上,陈序老师以先生在家里乱丢臭袜子的案例导出了逻辑层次:

先生乱丢臭袜子:环境层或者行为层

太太由此而引发的评论,甚至可以导致分道扬镳的结局:

放个袜子也不会?(能力)

你就不能有点责任心吗?(信念、价值观)

你还配当孩子爸?(身份)

这日子没法过了!(系统)

逻辑层次

在接近11点半的时候,先生才回来。进门就兴致勃勃地说:“走,出发!”

我强按住内心莫名的不爽,故作平静地说:“不去了吧,挺累的了。”

猜他一定感受到我的小情绪了。依然兴致浓郁地说:“累了?不要你开车的喏。你就坐车里,也是休息啊!”

我心想半天都过去了,还去干啥?嘴上依然平静的口吻说算啦,不去了吧。

先生顺手拿起一片菠萝放到嘴里,笑着问我:“咦,怎么买了两个啊?”

我悠然回答:“原本,想路上带着吃呀。”

先生抬高嗓门,亢奋地说:“啊哈!为了你的菠萝,咱们也得去。走!出发!”

因为脑海里一直循环往复逻辑层次的概念和那幅妻子埋怨丈夫乱丢臭袜子可能引发的家庭战争的画面,所以,任何埋怨、过激、负气的话愣是没有冲口而出。

就这样,激活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索性俩人就随性而至,跟着感觉走,穿过长江隧道,越过长江大桥,游完东滩湿地又赶赴西沙湿地观日落。即便在西沙吃了闭门羹,依然无比欢乐地追着落日瞎转悠。

东滩芳草地黑天鹅

迎着华灯初上的暮色,尽兴而归。

上海长江大桥
关于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也叫NLP理解层次,Neuro-Logical Levels。最初由格雷戈里·贝特森发展出来,后由罗伯特·迪尔茨(Robert.Dilts)整理,于1991年推出。

逻辑层次是一套模式(Pattern),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事情。它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合理步骤。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将六个层次都一致连贯,便能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开心,又有绩效。

第一个层次,系统

我与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关系。

当一个人谈及人生的意义,或者一家公司谈及它对社会的贡献时,便涉及到“系统”的层次了。

系统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为了相同意义和目的在一起的集合。”

在这个系统里,是相互影响的。

考虑三个问题:

1)当你的这个愿望实现了,会是什么样的画面?画面中有谁?还有谁?

2)当你拥有了这样的身份和品质,对你周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3)谁会从中受益呢?

这个层次是非常赋能的。当一个人和另外的人、事、物发生链接并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他的能量就会被激发出来。越链接,越强大。

第二个层次,身份

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自己(我是谁?,给自己定位,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便涉及到身份的意义了,即“自己准备以怎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在人生中,身份只有一个,但是可以有很多的角色。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的时候,都会被赋予不同的角色。有人将身份比喻为钻石,而角色则是钻石上的每个切面。

第三个层次,信念、价值

为了符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具备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自觉地就有了一个身份,并渐渐形成了一套相关的信念与价值。这个信念和价值决定着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态度,但它们却不会经常有意识地涌现。

常见的信念/价值层次的问题是:

1)为什么做(或不做)?

2)有些什么(重要的)意义?

3)应该是怎样的?

4)对我有什么好处?

上三层是赋能的过程,停留在想,是知和心。下三层是行和身。

第四个层次,能力

这个层次涉及到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可以有的选择。(有没有选择,或者是“我必须怎样做?”)。

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份能力,选择越多,意味着能力越大。

能力,表面上指的是技能:如会开车、懂英语、会操作电脑、用某种技巧做某事等。但其实能力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情绪代表能力,也列入这个层次。

第五个层次,行为

这个层次所指的是“做什么?”、“有没有做?”,即能力的挑选和实际发挥,也就是在环境中我的实际运作

第六个层次,环境

环境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即外界的条件。

世界上的种种人、事、物、时间、地点、金钱和设备等都属“环境”。

环境、行为、能力,这低三层我们每天都有意识地接触到,由意识主导。

信念&价值、身份、系统,这高三层,我们平常很少刻意地去思考,常常被忽略。然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被这三层所主宰的。它们由潜意识控制,往往不容易说得明白,却是人生成败苦乐的决定因素。

换言之,环境至能力的低三层,不过是信念&价值、身份、系统这高三层的放映或在现实生活中的显现而已。

运用逻辑层次常见的两个误区

误区1.错位

以为单一的低层级(环境层或行为层)改变,能影响高层级(身份)改变的错位。

比如买豪车豪宅、穿戴名贵衣服饰品,出入高档酒店餐厅等,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层级。

因为,要想改变身份层级的话,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信念,拥有怎样的改变环境的能力并且付诸行动。

反之,一个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或者管理者,这个身份会增强他的自信,会向下传递,带来信念、能力、行为,甚至环境即所有层级的改变。就像牧师布道的故事:把人做对了,世界也就完整了所阐述的一样。

高层级的改变,必然向下辐射,从而在低层级上发生改变。

但是,在低层级上发生的改变,可能,但不一定能够影响到高层级的改变。

误区2:混淆

1)行为和身份;

2)行为和环境。

比如一个孩子做错题目(行为低层级);就被视为是不求上进、不负责任的孩子(身份高层级)。

比如,“我早上已经告诉他们了,做不好也不能怪我呀。”面对这样的反馈,不能在环境层跟他沟通,要把他往上带一层。

你还能做些什么,可以让结果变得更好?

你觉得做些什么,才能有改善呢?

你有没有想过,只要你具备什么能力,就能对这些做出改变呢?

像你这样,拥有这么多能力的人,会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想一想,现在要做些什么,你才可以拥有刚才所说的能力和优秀的品质呢?

找出三个对当下的工作最有效的三件事,拟定行动计划,包括时间、地点、问责系统等。

在哪个层级发生混淆,要把他往上带。

6)环境层:假如你已经拥有了你梦想的生活,你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你会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5)行为层:在这个环境中,你每天都会做哪些事情呢?

4)能力层:在那个时候,你会拥有哪些能力?

3)信念层:具备那么多能力的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和信念呢?

2)身份层: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会具有哪些品质呢?

1)系统层:成为这样一个人,你会影响到谁?还有谁呢?

教练逻辑强调的是重塑一个人正确的思维系统和积极的心态。这也应验了逻辑层次的意义。

教练逻辑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逻辑层次,激活说走就走的旅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