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来源
独立学者、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在其著作《心灵真经》中说:“人要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肯定价值,这种肯定价值就是勇于自我牺牲和无私的爱,就是对完善和真理的爱,对天地自然和生命中一切神圣事物的爱。”如春在参政议政的第三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企业家要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博大的爱。那么,这种无私的博爱来源于哪里呢?本书几近定稿时,如春给笔者讲了一些童年的轶事,或许答案就在这些遥远的记忆里。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在农村更是。小时候,亲戚来看望父亲,总要带一些礼物。农村的日子苦,看到光景和自家差不多的人家带礼物来,母亲心生感激的同时一定会回礼,回的礼一定比人家带来的还要重些。比如人送来一只鸡,母亲一定要在自己的鸡栏里找出一只更大更肥的鸡来还礼。假如自己家的鸡小,便开始伤起神来,看到家里没有更好的东西,情急之下母亲会到院里装几只番薯、再到鸡窝里摸几个鸡蛋,然后面带尴尬的对亲戚说:“咱家的鸡太小了……”客人走后母亲对我们说:“人家带礼物来看望咱们,代表了对我们家的关心。一定要还礼而且要更重些,那代表着我们家对这份情谊的尊重。”
后来,父母随如春到城里居住,村里人进城时总送些自家养的鸡、鸭及猪肉。母亲认为农村里自然环境下长大的鸡鸭,要比自家城里楼顶圈养的在品质上要好很多,如果再以鸡鸭还礼就有点占便宜了。于是,在收下别人的礼物后,母亲会送一些农村里稀有的腊味或花生油之类的作为回礼,同时会给来人塞个红包,说那是带给某个老人或孩子的祝福,对方便满心欢喜的接受了。春节时,亲戚朋友会给母亲发压岁钱,如果对方经济条件差些,别人给10元她一定会想方设法还给对方12元;如果对方条件好,别人给10元,母亲还礼的数额多数是8元。如春说很多年之后他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礼物不是炫耀和攀比,是用心的去感知彼此的温度,在相互温暖中守望前行。
逢年过节,总会有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家里穷,来了亲戚朋友,不管亲疏亲戚、穷富人家,母亲一定把家里最好食品拿出来,那个年代再富有家里平时也只有几斤大米、十几斤红薯干、咸萝卜、咸菜之类的食物,最有可能是春节期间舍不得吃的半片咸猪肉还在坛子里,还有从生产队里分得的三、两斤小咸鱼,再还可能养着的三、五只鸡。母亲总是翻箱子倒坛子拿出这些实心真诚招待好亲戚朋友。母亲希望如春见多识广、了解餐桌上的礼节礼仪,母亲总会让他上桌陪客人一起用餐。但又担心孩子小不懂事,平时没有这么好吃的,怕他自私贪吃,不懂礼貌惊吓着客人或给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快上饭桌前母亲总是把他拉到里屋关着门教育一般,说:“让长辈客人先坐下你才能坐下,客人先夹菜,等客人夹完了你再夹,还要注意不要夹大块的,大块的要留给客人,装饭的时候也要让客人先装满碗子你再去装,慢慢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等规矩,虽然母亲这样认真教育孩子,但只要来如春家里做客的客人朋友也一样识大体、懂礼貌和谦让別人,都会主动把大的好的先夹给如春,还说:“孩子要长身体、长高高,我吃了也没什么用处了”,这时,母亲总是不好意思自己孩子吃了大块好吃的食物,不断向客人道不好意思、感谢客人照顾了孩子。
客人如果带着孩子来,不管比如春年龄大的小孩或小的小孩,母亲一定抢先一步把大块没有骨头的肉、鱼夹给来客的孩子碗里,嘴上还说:“这些小春平时还是有得吃的,孩子高兴来我家了就要多吃些,下次还得带他来”,如春在旁馋涎欲滴也不敢吭声,完全服从母亲安排先要照顾好客人。在六、七十年代,平时家里也没有有营养的食物给孩子吃,其实母亲也知道孩子吃大的好的一定利于身体健康发育,但在客人面前自家人受点委屈是正常的,更应给予来人更多的尊敬和礼遇,好的家风家教见微知著,成就了今天识大体、风度大方的如春。更重要的是,儿时的这些经历和父母的教育,让他总能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进而与这个时代产生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