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飞渡,一心向学——扬州归来话所得
开往扬州的列车飞驰,窗外的风景转瞬即逝,来不及看清楚一幢房子的容颜,一棵树的轮廓,一朵荷花的招摇……瞬间的流转正如这飞快流逝的时光,七月将尽,酷暑依然,而我们千里飞渡,一心向学,只为赴一场盛夏的盛会——语文界的奥林匹克“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大赛。

如今,大赛的帷幕早已落下,回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扬州城和留存在这短暂学习时光中的人与事,想起电影《夏目友人帐》中的一句话:“转瞬即逝的相逢与离别,每一个瞬间,我都想要珍惜。”
是的,这次与扬州盛会的短暂相逢和别离,每一个瞬间,我都想要珍惜。

那些有创意和创新的教学设计,是我所珍惜的。
像广东省顺德区骨干教师胡美芬老师,执教《贺新郎》,导入很漂亮,材料不多,文字很简短,出镜率也不高,用这样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材料来导住,在诗词的上来说,陌生化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非常巧,干净利落地入题。然后由“别妻”引入对诗题“别友”的解读,带领学生感知文本中的革命情谊,家国情怀及革命力量,最终将解读落于课堂开篇之“奇”——“奇友”“奇文”“奇人”。
像上海市教学能手张慧腾老师,他的导入也漂亮特别有当下感,特别机智。古代天下分九州,此地是扬州,翼州是哪里?引出《蜀相》,这个导入多漂亮!然后以让学生评价诸葛亮导入课文,继而引出以“杜甫如何评价诸葛亮”为阅读驱动。
像福建宁德市名师潘源祯老师,以“名都变空城之因”为抓手,让学生在字词推敲中,加深了对《扬州慢》情感基调的理解,并引出对姜夔写作时的“百姓视角”与“厌恶战争”的解读。
像合肥市高级教师黄善文老师,以“缘树品情”“因情悟理”两个环节构建《合欢树》的课堂,并注重分析文本,逐条解决所设定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并希望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像作者一样,去“看见”“未被看见”的世界。
像董一菲名师工作室成员刘岩老师,以问题探索的主线,从标题“谈”入手,从角度、对象、原因、类型等“谈”的问题,引入《谈中国诗》课堂环节。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寻找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异同,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中国诗同西方诗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是老师们独运的匠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打破,是对语文教学的摸索与探讨,更是对我的启发与激励:在语文教学的这条路上,我该作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可以达到更美的境界。

那些课堂上的美好精彩的小细节,值得我珍惜回味。
张慧腾老师结课时,展示两张今天热闹的武侯祠的照片,以“今天的武侯祠还寂寞吗?”一问,打通了文学,审美,现实,历史的交汇空间。
辽宁省高级教师谢锦萍老师抓住廉颇话语中前后人称的变化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障碍。
湖北夷陵中学袁楚桥老师在探讨“《六国论》与《过秦论》结尾的共同点”的比较阅读中明确了作者“家国之思”与“文以载道”的情怀,打通了历史与现实、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通道。
昆明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张艳波老师的作文课,以精彩的辩论比赛——“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结束课堂,余味无情,打通了学生多元思维的通道。
兰州市教学新秀李双义老师,执教《桥边的老人》,各种朗读齐上阵,特别是师生分角色的朗读,演绎得韵味十足,打通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通道。
“课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幕幕,不可尽说,皆是精彩,皆为智慧,皆可回味。

专家名师精要精彩的点评以及在方向上的引领,我异常珍惜。
不论是“诗意语文”倡导者董一菲老师敏锐地挖掘出执教者“群文阅读”的前瞻性探索和尝试,还是山西省特级教师樊玉仙老师针对性的点评和建设性的提升建议——注意知识的准确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关注讨论的有效性和思维的开放性等。不论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提倡“从一堂课反思一类课”,还是河南省特级教师丁亚宏老师强调的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思考教学、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不论是陕西省特级教师贾玲老师希望的教师要重视自己课堂语言的专业成长,还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尤立增老师回答的一堂好课的标准——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下有招……都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深刻的见解,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站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点上,给了我们一线教师最有效的指导和更明确的引领。
最后全国语文教育名师黄厚江老师的总结性点评幽默风趣却又针针见血,直指如今语文教学的弊端,他问:“你是否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他问:“学生需要我们讲什么?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否与学生已知的重合?”他问:“教师在课堂上是为了兜售自己的东西,还是要带着学生学语文?”……每一问都足以让老师们低头沉思、扪心反省。
我们,需要这样一程一程曼妙的风景,我们就带着期许,微笑着,坐在树下,等风来。
我们,需要这样一束一束指引的光芒,我们就沿着光的方向,看到更灿烂的世界,追逐语文路上更美的风景。
我们,需要这样一记一记警示的钟声,我们就循着钟声,找到自己内心的阳光,在语文的路上,走得更坚实。

因此,我更珍惜的是我的所得所获。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教材,另一方面要好好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也要关注新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让我们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升而不是重复,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如何落实子课堂上,是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好好思考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学必然要登上的四个台阶。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关注核心素养,修炼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指导他们学习和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言建构中的应有之义。
我们还要关注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重视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带领学生在文本里出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的思维怎么发展呢?
关于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也许是教师觉得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师领悟了,体会了,比如诗歌中美妙的意境、文章中深沉的情感,可是要怎么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也深入文本,真正领会其中的韵味,教师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必然要做的探索。
“文化”的层面,要让学生意识到,不仅只有古诗文才是对文化的传承,其实每一个文本后面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都让我们走到今天、走向明天,让我们感知文化,让我们通过语文更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也让我们有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包容世界多样的文化。我们的课堂在这样的境界提升方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因此,我们要注重基础的语文课,也要注重探究的语文课,还要注重审美的语文课,更要注重文化的语文课。许多的问题都需要再思考,我们还要带着问题再上路,再探索。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在通往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的路上,唯愿一路同行,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