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
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成长,才会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
偶然一次在读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中的“寒武纪”这篇文章时,读到这句话:“林夕的词要么迷幻要么凄美要么无聊(多数情况下是前两种,所以林夕是我很喜欢的词人),但绝不会搞笑。要林夕搞笑就像是要周星驰去演《活着》一样——不过他多半会演成《死了》,笑死的。”还在自序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只知道余华说过:一个优秀的作家永远只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于是百度了《活着》这本书的内容,也对作者余华有了更多的了解。
柴静在写《看见》这本书的序言时写到:“陈虻去世之后,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就象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每个人对“活着”一词都有自己的看法。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大年二十九去书店,无意识的看到了《活着》,于是买回家。下午闲着没事就读起来,到傍晚读完了,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余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刚开始,我以为余华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活着的意义,心里想这本书的内容有什么可以写呢。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我看书习惯先浏览目录,一章一章或者一节一节的看。打开一看,很惊讶,除了几篇不同版本的序和外文版评论摘要,只有活着/1,就这一个目录标题,直到本书结束,粗略的浏览一下,中间空两行就证明是下一节内容了。带着复杂的心情,我随着余华走入这本书。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自己生命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生活总是随着岁月变幻莫测。在这条活着的路上,每个人都要承受着自己应该承受的一切。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今天读完《活着》,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我看到的是时间逝去背后的沧桑,是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无奈与无助,还有那仅剩下的活着的念头。
余华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家业,变成了一贫如洗的人。父亲一气之下去世了。妻离子散,整个家都衰败了。为了生活,福贵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为生活而努力。本以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而这些灾难还只是开头,我的心情也随着书的情节动荡起伏。
也许,更多的人是在福贵的身上体会着活着的意义,同情着他不幸和悲惨的命运,而我最敬佩的是家珍。她的一生都在诠释传统的中国女人对于“活着”的理解。她是一个儿媳,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同样也是一个女人,但是她经历的一切都是不容易的。她善良、勤劳、任劳任怨、贤良、通达人情。她本是城里人米店老板的女儿,人长得漂亮,家境条件好,嫁到农村无论穷富都坚守着丈夫,爱着老人和孩子,或许女人的本质都差不多,但家珍不一样,她是最睿智、最会经营家庭的女人。她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受了其当众暴打仍旧默默抚摸着腹中胎儿独自扶墙回家;还有被父亲接走生完孩子后仍旧回到福贵身边;在饥饿年代她从父亲那要来的米放在胸口回去给一家人煮粥;还有对春生的原谅“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她的每次举动都是这么贤良、通达。对后来潦倒福贵始终如一陪伴坚守,其实这是她对于家、家人和对爱与幸福的坚守,处处闪耀着女性和母性的智慧与品德的光辉。作者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我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不多时对福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听起来平淡无味,却是苦难之后人生最美的追求。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余华指出本书的目的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是生活中积攒起来的那些琐碎的快乐支撑着福贵,他的乐观更多的是看淡了生死无常。《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在福贵回到家乡后的日子里,他经历了这个国家那段岁月里经历过的一切,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文革。龙二,春生,队长这样的人被裹挟在时代里,命运身不由己,唯独福贵顺从地活着,他像是被驯服了一样从不反抗从不埋怨,他珍惜活着的时光,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即便穷苦,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福贵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是平凡中的伟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铸就了他的伟大,他的坚忍与抗争升华了他的价值。活着,是他对命运抗争取得胜利的最好证明。在书的最后外文版评论摘要中,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道:“《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我也被感染了这股积极的力量,从而学会更从容的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
小说的结尾老人的故事讲完了,他和牛渐渐远去,炊烟在田野的乡村里袅袅升起,黄昏转瞬即逝,象征着福贵老人短暂而又曲折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可我们不必感到悲伤,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苦难,但这些苦难终会过去,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就是最重要的事。
书的最后,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本书的境界在此进一步得到提升,给了人们更多哲思空间的同时,更深层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质意义,也暗示了人生在经历困苦艰辛,尝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终将归于平静,就像大海在汹涌过后终会变成一个安睡的孩子。
也许生命中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遇到什么事,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珍惜当下,好好地活着《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
孤独的福贵,年近古稀时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他管它叫“福贵”。耕田时,他会对它说:“这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对福贵而言,他不孤独,也不寂寞。正因在他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他的家人在陪伴他。因此,哪怕是他舒展的皱纹里镶进了泥土,哪怕汗水在他褶皱的胸膛前蜿蜒而行,他依然笑呵呵地、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正因为,活着的人本身就是伟大的,他战胜了太多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没有发生的意外。更因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