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周作文书香澜梦东篱煮酒

礼金

2024-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华年小筑
郑重声明本文参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13期“金”主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从古至今讲究一个礼字,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礼尚往来是一种人情世故,更是一种传统。

纵观历史,送礼文化在中国文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礼物背后也蕴含不同的寓意和心意。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送礼文化变成了一种无奈和裹挟,更有甚者成了一种晋升和拉拢关系的手段。

从你踏入社会,份子钱就无所不在。据悉份子钱起源于明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乡饮酒礼》制度,每年春秋各地乡村要以一百户人家为单位,聚在一起大会饮酒。《明太祖实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风俗淳厚,民相亲睦,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疾病、邻保相助。至明末清初之际,份子更加流行,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

可,亲朋好友,邻里互助的份子钱在今天早都变了味道。

一个单位,平常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得,一朝结婚,甚至孩子百天等等,你都能收到一张红彤彤的请柬。礼金越来越高,奉上人情礼的频率越来越高,人情礼金的开销,甚至成为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就问,你去是不去。

即便你收到请柬那一刻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但,你敢行人所不行之事,不随礼,做那特立独行的一个人吗?

其实,活着真不用这么累。有些人情礼(份子钱),不随也罢。

记得年节与闺蜜聚会,大家不约而同吐槽礼金负担,不聊不知道,一聊真的吓一跳。我们每个人每年花在人情往来的礼金少则五千六千,多则一万两万。儿女金榜题名礼,乔迁礼,升职礼,祝寿礼……随着年龄增长,儿女长大成人,父母年迈做古,样样都是礼,只增不减。这样的数额,对有些家庭来说不算什么,对有些家庭来说却就是不小的甚至沉重的负担了。

人情礼金的变味,影响了人们对美好人情的体验。难怪现在人们去随人情礼,有人干脆就叫“去吃高价饭”。

充满了无奈和讽刺。

百晓生写过一本书,《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在对待随礼这件事上,你不用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第一人情往来,先有人情才有往来,第二要做到量力而行。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能少则少。简单生活,不該随的礼,随它去吧。天不会塌,地不会陷,关心你的,照顾你的人始终会在你身边。

其他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就随它去吧。比如那些无事离你千米远,有事趋前献殷勤的;五年以上没有任何联系凭空消失移居火星的;以前偶有交往后来互相几乎记不住名字的;每逢宴请自己有事从来不来随礼的。

诸般种种,这礼不随也罢。

礼金不论多少都是送礼人的一份心意,承载着一份祝愿和祝福。切莫因拉不下面子,将事情弄复杂了。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他的一个熟人,一年中居然搬了两次新房,乔迁之喜,随是不随?她拉不开脸只好随了。可心里却总是不得劲。

“如果他一年乔迁五次,你就得去随五次礼?”我笑着摇头,不知道该说什么。

还有一个朋友遇到个奇葩。他曾经因各种由头随了五次人情礼的一个男子,结果他长子结婚给那个朋友请柬,那个收了五次人情礼的哥们竟然不来随礼。朋友心里自然极不平衡,找个场合当众揭了那哥们的短,从此安生了,老死不相往来了。

小小的礼金,大大的学问。随人情礼这个事,真的是个事!

但它也不是要命的大事,你简单,它也变简单。最重要的是维系好对自己好的人,亲人、朋友,帮助过你的人。且量力而行是对自己最负责的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