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法赎罪的《赎罪》
当一场痴绝的爱恋在最浓处断裂会是怎样?当一场至死不渝的约定和敦刻尔克万人撤退的命运融为一体,又会怎样? ——题记
最近迷上乔·怀特的电影,从《傲慢与偏见》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赎罪》,他独有的英式复古文艺腔调、电影表现手法的娴熟、对背景音乐的精准拿捏以及细节的把握,都很合我的胃口。可惜每天空闲时间有限,总是不能连贯地看。每天挤出一点点时间,120分钟的电影,断断续续几天才能看完,但还是难以抵挡这部电影的魅力。
一直觉得,好的电影,绝对能拍出内心的訇然巨响,《赎罪》就是。赎罪,缘自少女朦胧情感以及特有的敏感、想象,带给另一个人无法扭转的命运转向;一场爱而不得的嫉妒和本质同源的世界大战带给我们诡谲命运与悲凉世事的长久喟叹。
电影前一个小时,很平实、也似乎很普通。猛然一看,似乎是一场简单的爱情,发生于1935年二战前夕,英国贵族庄园的炎夏与躁动。以13岁的女孩儿布莱安妮为视角,展现她眼中真实的和臆想的世界。布莱安妮热爱写作、敏感、充满想象,同时又自以为是,甚至有些神经质;她长着一张不丑但令人不适的脸,一出场似乎就像一个“瘟神”,举手投足更像奔赴一场战斗;她耳畔挥之不去却又不时响起蜜蜂的“嗡嗡”声,也似乎泄露了她的心情。伴随她出场的背景音乐总是节奏强烈的20世纪初打字机的声音,不时响彻在古老、灰暗色调的英式城堡,焦躁、紧张、压抑,仿佛预示着夏天里的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到。
罗比,华丽庄园一个出走管家的儿子,他命运的伏线,似乎早已写好。父亲出走了20年,作为佣人的母亲很慈祥。他善良又努力,终获得主人的赏识,送去剑桥读书。他积极向上,又谨慎克己,出席主人的一顿晚餐都要反复、郑重、精心装扮。正如他母亲的话,“你真不像你的父亲。”面对心爱的姑娘,他一次次揣摩措辞,一次次敲下心事,又一次次撕掉信笺,看着真让人心疼,虽然他英俊的脸庞难掩心动的甜蜜。没错,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一直都是。
也许是那封写了多遍最后却被装错的信笺,也许正是这样的身份,才让他在无故蒙冤的时候,没有人选择相信,除了母亲和挚爱的西西莉亚。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似乎不可逆转的人生路。
多舛的命运?执拗的他,不信啊。面对爱人的挽留,他坚持选择入伍洗白“罪行”,试图扭转命运走向,更是为了配得上这份跨越阶级、诚挚无瑕的爱恋。可是个体微弱的命运又岂能由个人把握,尤其是在卷入了时代的漩涡?!!导演乔·怀特在后半段,突破了爱情故事本身的悲戚,拍出了史诗般的恢宏与悲凉——
脆弱的生命,在大国利益争夺中,在满目疮痍的战争中,变得异常的卑微与渺小;爱的本能,在黑暗岁月迸发出前所未有、撼人魂魄的力量:既有普通人在医院,风烛残年,想的却是年少时梦想的爱人;也有主人公罗比,负伤的掉队士兵,秉持着爱的信仰,坚持走到回家前的海岸,却又面临敦刻尔克30万人大撤退的绝望,让人动容,让人泪下。
同时,负罪的少女也走上了一条自以为的“赎罪之路”,不管是放弃剑桥大学,选择做战时医护,还是拿起手中的笔,赋予相爱之人圆满、温暖却虚幻的归宿。可是命运一旦转向,这一生便难以回头。真正犯下的“罪行”,对蒙冤的当事人而言,又怎能轻易消除和弥补?!更何况是在惨绝的战争年代?这是一场一开始便注定无解的救赎。
电影到最后,当看到罗比神志恍惚、奄奄一息之中,依然拿着爱人西西莉亚给他的念想,一幅照片,一个“理想国”——一幢海边的房子、白色的墙壁、蓝色的窗户,带着“find you,love you,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这样美好却简单的夙愿死去,悲怆到无以复加;
当看到西西莉亚贴在爱人耳旁,最终说出了那句还未来得及说出的话:“i love you,come back,come back to me”,还是忍不住泪如雨下......
很多时候觉得,电影就像一个药丸。在他人的悲欢中哭泣欢喜,在难料的世事里唏嘘叹息,仿佛自己也得到了治愈。这就是电影的魅力。2020年疫情之年,已经记不清自己上次进电影院是什么时候了。想起在美亚巨幕,每每等到落幕灯亮那一刻,自己才会恍然,如梦初醒,不忍离去。人世间许多事,竟这样的沉重婉转,不可说。一段120分钟凝练的语言,一场光与影的迷幻。一部电影就像一场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乔怀特的上述三部电影主角都是凯拉·奈特莉。不论是伊丽莎白、安娜还是西西莉亚,这三个角色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性:独立、倔强、个性以及与生俱来的高贵。凯拉,实至名归的英伦“玫瑰”。凯拉的演技自然没得说,饰演罗比的“詹姆斯·麦卡沃伊”同样很赞。他帅气逼人的外表下,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尤其是善于运用眼神,他将爱人离别时的无助和不舍,被命运捉弄时的无奈和悲凉演绎得十分自然。同样电影画面的质感、背景音乐的精准,巧妙的多重支线循环往复叙事法,将乔·怀特文艺见长的导演天分发挥得淋漓尽致。
感谢一部好的电影。
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