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营销大牛只差这一步(下)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有点懿思

上回主要介绍了寻到消费者的缺乏感的不同纬度。

但消费者仅仅有落差,还不能形成动机,今天继续看看除了缺乏感外,还需要什么能力才能搭建起需求的整个架构。

目标

怎么让消费者形成具体行动或动机?

我们需要一个填补落差的方案。

比如推动别人去做一个工作,怎么让对方提高行动的概率呢?

填补落差的方案就是通过询问具体的时间节点和执行方式,让对方有更明确行动规划,进而形成动机。

那在填补缺乏感的时候容易出现什么偏差呢?

营销人是发现者而不是发明者,警惕不匹配的自high标语。

不匹配陷阱一,缺乏感太大,目标物不足以填补落差。

比如某热水器的广告“改变世界,颠覆你的生活”,明显热水器这个目标物并不能颠覆人的生活,仅仅是在洗澡这件事上让用户体验更好。

不匹配陷阱二,目标物过大,缺乏感却很小。

比如电动牙刷开始推向市场时的推广策略,主要强调使用电动牙刷的便利性,但是消费者却对刷牙便捷性缺乏感小,所以并不会因为便利这个卖点而购买电动牙刷。

后来电动牙刷深度挖掘了用户的缺乏感,重新调整了推广策略,通过不同强度的规律震动来达到保护和有效洁牙的目的,而大获成功。

另外,我也发现罗振宇也是一个营销高手,得到的新课发布或是罗辑思维的专栏推荐,他都能把用户的缺乏感和目标物结合得很好,进而吸引了上万读者的订阅。

明确了缺乏感,有了填补落差的目标物,我们就形成了购买的动机。但要实现购买还需要临门一脚---能力。

能力

消费者采取行动(改变)的成本。我们需要想办法降低这种成本,给消费者赋能。

我们最直接能想到的就是降低金钱成本。从工业化开始,大规模的生产,降低了单个产品的成本。比如,福特汽车的批量化生产。

在现代商业中,还有另一种体现,比如打折、满减、买一赠一、试用等

当然,这里的成本不仅指降低金钱成本,还有其他五种成本。

消除消费者的形象成本。因为感知的形象风险而没形成需求。

比如:老奶奶洗衣服倾向于手洗,而不太喜欢用洗衣机,有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洗不干净,我认为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会影响他们家庭主妇的形象。

还有一些影评很好香港电影里经常会出现的打麻将的情景,通过打麻将谈成了生意,或者通过打麻将成了赌王,取得了事业成功,其实是降低打麻将的形象成本,让大家觉得打麻将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而很受这个群体的欢迎。

降低消费者行动成本,减少或调整极其麻烦、耗时的部分。

比如有一个交响乐团通过增加剧院附近的车位,降低了交响乐目标群体的行动成本,进而提升了上座率。

再来看个反例,17年前微软的万物互联的计划。当时还是pc为王的微软想用电脑作为终端来操控家电实现万物互联,但是最终失败了。总结原因,发现当时电脑开机需要半小时,而如果直接手动操控微波炉只需要几秒钟,这种严重增加了消费者行动成本的计划必然无法推行下去。

降低消费者学习成本,缩短学习周期。

现在很多简易的APP软件,美图秀秀、天天P图软件等,相对PS而言能快速上手,可以满足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学习成本很低。

降低消费者对健康的感知成本。

比如减肥热潮的时候,我们听到过每天吃点黑巧克力反而能够帮助减肥的相关报道。但其实从巧克力的成份判断基本不可能达到减肥的功效,这是商家为了降低消费者在健康上的感知,而采取的营销手段而已。

又如,怕上火喝王老吉,而不是凉茶加多宝,转移了大家对于里面含有中药成份会不会有副作用的健康感知,而是直接强调功效。

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避免决策太复杂,而不做决定。

比如现在很多小公司、新公司会用知名企业来背书,以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具体的例子比如用腾讯和每日优鲜来背书的生鲜平台每日一淘,比如用小米来背书的装修公司爱空间等。

深挖出了消费者的缺乏感,给予了合适的目标物,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行动成本,恭喜你,客户已经成功下单啦。

---The End.

文章主要观点来自李叫兽的需求三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