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修笔记05 |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老师吗?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洁虹

晚自修笔记

作为美丽中国的准项目老师,我希望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总结在此,既是留下足迹,或许回望时还会有新发现。做专业的支教,看更好的教育,保持终身学习。我们一起,育人、遇自己。


在11月13日的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做了一篇演讲

好未来张邦鑫:科技替代不了人,双师拆开了教与育|GET2018

(文章推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文观点)

此演讲在讨论互联网时代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时,更多从商业和技术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几个科技辅助教育的好例子;另外,也说明了演讲者对未来老师职能如何变化的看法——教习分离,分工细化。

这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老师的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以下这个TED演讲,同样在讨论互联网时代学生如何学习。


【TED】怎样从错误中学习(学习,教学方法)_腾讯视频


演讲重点回顾

演讲者劳芬伯格在TED演讲中通过三个例子给出了她对“学习”的新理解(其具体做法在这里略去,请大家去视频中寻找答案)。

1、对于学生不那么感兴趣的政治课程,怎样教?

2、怎样和七八年纪的学生谈论种族屠杀,并让他们学会以负责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历史?

3、怎样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处理那些环绕四周的知识?

而通过这些例子,劳芬伯格给出了自己对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定义:体验、有自己的思考和声音、拥抱错误和失败。


(截图自劳芬伯格的演讲)  

我的回答

看完张邦鑫的演讲稿,对教习分离,我认为确实造成了另一种划分。张在演讲中强调教育不可离开关爱,那么,一个老师只负责讲课或批作业,成为流水线上的其中一环,又如何能全面地看见学生的发展变化,更毋论关爱了。

而对于劳芬伯格的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本人是热烈点赞的。这里也分享我在一个关于社会创新方法的沙龙中的收获:与利己的商业创新相区别的社会创新,目的是解决/回应社会问题,赋予新价值。所以,社会创新的一大前提是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如何了解?挖掘根本问题的背后原因。如何挖掘?首要因素是好奇心(好奇心大,才能产生驱动力,促使自我学习)。除此以外?不带批判的同理心,才能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还有初心,是克服诸多阻碍的前提。

这些说明,创新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其本质是一个人从内到外对固有观念的突破。

联系到这里,我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便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机械的工作可由机器人承担、海量信息可从网络大数据获取,人类所要从事的工作或实现的使命必然是更复杂、更考验创意/逻辑/灵性的。那么,我们更需要锻炼应对未知、创造新可能的能力,也就回到了劳芬伯格的学习方式:尝试、犯错、反思、成长观察、发问、体验、收获

互动交流

看了好未来张邦鑫的演讲和TED视频,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