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问题不能指望一次旅行来解决|读《旅行不是一味药》
在旅行文学中,这本书算是中等偏上吧。
作者李贤文留学瑞典是优势,所以能有当地做学生的不错体验。话说,如果家里有条件,真的应该出国留学几年。
文笔一般,胜在感情真挚,以及真实生活的体验。尤其瑞士和瑞典两章不是一般的旅行流水账,写出了有味道的人和事儿。
前后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实在是因为其中大部分走马观花的游记没有什么新意,有点无聊。还好的一点是,在介绍景点的同时加入历史评述,尤其大旅行一章写的蛮不错的。如果非说亮点的话,那就是此书的标题了《旅行不是一味药》。这是需要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需要警醒的,现实中遇见的问题指望一次Grand Tour来解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靠谱的。
Grand Tour这个概念来自欧洲,是指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子弟成年后(21岁左右)进行的一种欧洲传统的长期旅行,后来也扩展到中欧、意大利、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阶层。发起于17/18世纪的英国,沿着法国意大利,探索艺术、文化、法语、上层礼仪,以及寻找西方文明的根源。
《纽约时报》2008年的定义如下: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wealthy young Englishmen began taking a post-Oxbridge trek through France and Italy in search of art, culture and the roo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nearly unlimited funds, aristocratic connections and months (or years) to roam, they commissioned paintings, perfected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mingled with the upper crust of the Continent.
中文翻译为壮游。"Grand Tour"译为“壮游”一词,典故则来自杜甫的《壮游》一诗。其实壮游自古就有,唐有杜甫的自传式诗《壮游诗》为证。玄奘到天竺取经,也是对壮游的最好阐述。
壮游尤其盛行于18世纪的英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述。现代,这种旅行方式一般发生在工作以后,而不是刚刚毕业的时候。毕竟一段长途的旅行,是需要资金支持的。
Grand Tour后来进化发展为近几年风行的词Gap Year,也就是我们说的间隔年。Gap Year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欧美,通常指的是在高中和大学之间,学生休假一年到异国去做义工、志愿者,打工、或者纯粹的旅行,目的是为了开拓眼界、拓展视野,文化交换,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世界。
只不过这两年间隔年在国内似乎有点变了味,无论学生还是上班族,动不动就打着这个旗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他们更多的是逃避固有的生活。对于这种态度,我始终是持反对态度的。就像我之前文章有一种生活叫做旅行VS喊着口号旅行写过的:
我从不反对旅行,而是反对喊着口号旅行。
欢迎关注鹏叔专栏,整理的读书笔记请点击读书笔记集锦持续更新(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