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随笔

为什么传统车企会被后起之秀赶上?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AlleSpace

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8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8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6.6万辆,同比增长12.4%。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8%,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超过目前欧洲24%的渗透率。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将达到50%,即每售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

比亚迪排名第一,销量17.5万辆;第二名是SAIC,销量超过10万辆;第三名是特斯拉,7.7万辆。再往下,是吉利,3.7万辆;广汽,3万辆。

除特斯拉外,国内传统车企占12席,而“造车新势力”仅占3席,分别是排名第10的哪吒、排名第12的零跑和排名第16的蔚来,另外两个是小鹏和理想,排在第16位。

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一是曾经落后的传统车企正在努力追赶造车新势力;二是“造车新势力”也在重新洗牌,原本处于第二梯队的哪吒和零跑都赶上来了。

为什么传统巨头明明看到了机会却跟不上?这涉及到“第二条曲线”战略的两个困难:

第一,时机不好把握。打开第二条曲线的理想时间是在第一条曲线的增长末期。但是我们没有预测未来的能力。站在某个时间点,我们怎么知道第一条曲线有多长的上升期,我们在曲线的什么位置?只有当尘埃落定,我们回头看这条曲线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那个点就是最好的过渡窗口。

第二,资源分配不合理。当第一条曲线还是摇钱树的时候,第二条曲线应该投放多少资源?特别是当第二条曲线会影响到第一条曲线的收入并“成就自己的人生”时,应该如何选择?传统车企做新能源车要牺牲燃油车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新业务和旧业务之间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拉动。

这也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上半场落后的原因。现在下半年开始,传统车企如何翻身?至少他们终于意识到了一个情况:新能源汽车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一旦你下定了战略决心,不再左右摇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首先,面对内部资源拉动的问题,大尺寸很难改造,那就另开小号,互不打扰。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新品牌,如吉利的吉氪、广汽的阿亚恩、东风的蓝兔、长安的奥伊塔、长城的沙龙。也有一些较弱的汽车制造商选择与大的技术公司联手创建新的品牌。

第二,在资金方面,传统车企比新造车势力血厚,更能打持久战。而且上面说的那些新品牌,现在都已经独立运营,可以独立融资了。在二级市场,新能源车企的市盈率远高于传统车企,所以现在传统车企都在做一个动作,就是拆分新能源品牌,寻求独立上市。

第三,技术上,如果说新能源汽车前半部分是整车的集成能力,那么后半部分就是核心零部件的R&D能力。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和智能系统,其中电池是“心脏”,占整车成本的40%;智能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灵魂”和第二大成本。如果新能源车企还停留在整车集成阶段,把这两个核心部件外包给别人,那只能成为“工人”。

传统车企正在加快电池和智能系统的进入,比如吉利成立了子公司易卡通,自主研发智能驾驶舱和自动驾驶。吉利收购魅族,也是为了研发集车、机、手机于一体的智能驾驶舱。比如长城孵化了蜂巢能源做动力电池,窦宪智能做智能驾驶舱,一点智慧做自动驾驶。再比如,广汽亲自上阵,自己研究电池的同时,在研发自动驾驶系统。

可以预见传统车企正在走向深度研发的道路,新能源汽车下半场,传统车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