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

2020-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叽叽的小心情
尼安德特人 Credit: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演化遗传学家,古遗传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瑞典皇家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学会外籍成员。2007年被《时代周刊》评委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10年在《科学》发布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

作者以自传的形式描述了对古DNA领域的研究,对科学研究的思考和严谨渗透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其中也不乏一些趣闻轶事。先来梳理一下故事线。

开篇倒叙以作者在1996年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开始,在重复实验排除污染以及寻找独立实验室重复结果之后,作者确信得到了尼安德特人的DNA的证据。接下来,作者回顾了从研究生阶段在实验室烤箱中加热牛肝,1983年前往博德博物馆寻找木乃伊切片发现DNA的存在,并克隆DNA发现人类DNA的存在,直到1984年投稿自然,获得了大牛艾伦 威尔逊的关注。

1987年作者前往艾伦·威尔逊在伯克利的实验室工作。博后结束后作者受德国慕尼黑大学的邀请,于1990年1月前去动物研究所构建实验室。并在此过程中,作者创立了洁净室,尽可能排除污染。在研究了很长时间的恐龙以后,作者收到了尼安德特人的一小块骨头,重新开始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的寻找。2000年时英国的一个研究团队有一次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至此出现了三个,作者于1997年首次发现了此DNA。

1997年,作者接到了马克思 普朗克学会的电话,作者争取到了在莱比锡创立新的研究所。作者继续向尼安德特人的核DNA进发,试图提取核DNA。2006年作者在冷泉港的基因组生物学会议上作报告,最新进展是获得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序列,之后正式宣布开启基因组计划。在寻找经费,寻找合作公司,控制污染,获取更多样本,在次要组分中发现流失的DNA,直接测度污染,发现基因流动,寻找有能力的实验伙伴,提出替代人群中东路径假说之后,作者最终于2010年的冷泉港会议前一周发表了了文章,并向英国剑桥的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的圣克鲁斯分校提供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序列。之后,作者发现了丹尼索瓦人这一尼安德特人的亲戚,算是在尼安德特人的基础上进了一步。文章结束时作者在2010年的12月度过了一个舒适的圣诞节。

这实质上是一部讲述科学研究的书籍,只是研究对象是古DNA的提取。作者的写作风格诙谐有趣,有对科学家声音好听的描述,有调侃奇怪可爱的同事,有一页纸内从相爱到为爱跟随以及被劈腿的描述,也有作者自己爱上同事老婆的描述,很真实。

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除了重要的排除污染,专注PCR的检验,作者还遇到了如何获取样本,如何拉拢资金,如何寻找独立实验室重复试验,如何终止与其他人的合作,如何寻找技术上的创新,如何找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实验的有能力的人士,如何利用院士身份建立院系间的合作进而促进系所之间的研究,如何让位给大牛召开新闻发布会,等等等等,这些都是科研中不可避免的东西。

在我们看到的作者描述的内容总中,有发表论文的紧迫感,有出成果的开心时刻,也有被人捷足先登的时候。但,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从业者,我们或许不如作者这么幸运,我们不会是那个集光环于一身的人,最佳的木乃伊样本可能也不会出现在我们手中,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得力的研究生助手。更多的时候,是普通的论文发表,是科研项目三年没有申请上的痛苦,是副教授转不了新体制,是薪水提不上去,是同行竞争压力过大,是一堆没有斗志没有自制力能力平平水平一般的学生,是学校不支持新的研究想法,是没有各种光环照耀的酸楚,这些,可能才是正常的科研生活。

所以,想要从事科研的人儿呀,你还是那么坚定吗?

是要有多热爱才能义无反顾。

另外一个方面,作者得以在20年后度过了一个舒服的圣诞节。看到作者的描述,应该是对家人的关注较少吧(可能是猜测)。同时,作者文中也提到,在基因组计划接近尾声但成果不显著时,也曾在组会上对大家恶语相向,焦虑之下的必然。再有,作者为了更好的技术,依然终止了与某公司的合作,也是果敢决断。再有,对于作者的竞争者,同样是研究尼安德特人的某教授,他似乎就不那么幸运,总是被作者抢占了风头,恐怕也是郁郁不得志。

无论怎样去解读这些场景,我们依然应该学会从中学习一些东西,比如对于实验结果可重复性的要求,进一步的思考,大胆假设和求证,专注于热爱的东西,这些都是难得的品质。如果说是要去推荐给别人的话,我会给打3颗星吧。

2019年7月29日星期一

遥感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