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太多也成灾

2016-03-16  本文已影响84人  见优者王斌

大部分书,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即将人的思想往某个特定的方向或层面拉扯,或多或少,方式各异,或说或教或斥或喻等。

有的人看了很多书,成了大家,有的为学者,有的仍普通,有的则近疯癫。过程看似大同小异,结果却差之千里。原因何在?

我想,应是处理这种拉力的手法和对拉力的选择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吧。

俄有一寓言《天鹅、大虾和梭鱼》。

有一次,天鹅,大虾和梭鱼,想把一辆大车拖着跑。他们都给自己上了套,拼命的拉呀拉呀,大车却一动也不动了。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儿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究竟谁是谁非,我们管不着,只知道,大车至今仍在原处,未动分毫。

小学老师据此讲的不外乎团结啊合作呐,固然不错,但现想借用这个寓言是想说:人的思想也好比这辆车。

若任凭凌驾于自己之上甚至隐隐操纵自己的几种思想相互倾轧肉搏,那么,作为主战场的我们的思想就可能被战争所撕裂至奔溃。

有的人和书之间的拉力是较温和的,如此,就算他处理的方法得当也只能是个学者而已。但换而言之,如果他接受的思想发生了打架斗殴,也只相当于小孩子光屁股互顶罢了,不会成疯。

古人形容人有学问,叫学富五车,五车的竹简。出门自己坐着一辆,后面跟着五辆,排场(今天又查了百科,成语资料中解释为车,成语典故中又说古时车喻国,如果知道的话请指教)。自从印刷术的发明后,知识的传递,文明间的交流,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更为的方便。今天更是不用多说,知识,仿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我们每一个人。

诚然,我们搜索获取知识更为快捷。这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信息像蚊帐在洗衣粉的水里揉出的泡泡,迅猛增加且趋势不减。

但如果我们没有给自己设立一个标准的话,任凭各力相撞不断,如何?

打个比方,若同时在看《论语》和《庄子》。看前者,刺股悬梁发奋自强;看后者,无为而治无所持也。两种思想都想拉着人奔向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若实力相当,后果怎样,不得而知。

而若自己有一个内在的思想体系,结果应有所不同。如果你的处事原则是外圆内方,那么儒家的修身之法可借之以修内方,道家的无为的处世之方可借之以润外圆。如此一来,以己四两拨他千斤

从小到大,有一种观念一直向我们灌输,多读书。网络上也是。诚然,书——承载了人类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确实值得每个人都捧在手里,看在心里。但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某个书单或以此炫耀的话,就好比像捡砖头回家,随便将它们扔到一推就拍拍手继续捡下一块。

如果你要盖一所房子,所得的砖头你不是会将它们分门别类后据自己的蓝图将砖头切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来构建一幢自己的房子吗?

每个人心中思想体系便是这张蓝图,靠着它,大方之家才能将不同思想取舍之后化为己用,才能将那些拉力往一个方向引导,成为合力。

所以,书并非看的越多越好。好书,确实可以改善自我。改变你一生的书,也许一本足矣。看太多,反受罪,尤其是还没形成自己的体系之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书在某种层面也是一种药,

既是药,岂能乱吃?

再者,书跟人一样,也是各种各样,林大鸟多。

看书,好比跟作者交流,好比跟一个人交往。影响在所难免。有时我们抱怨,遇人不淑交友不慎。这有时是不可控的,但对书,你可以选择。

圣经里有箴言道:“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同愚昧人来往,难免吃亏。”故,和好书握手,向坏书摆手。既是拒绝,亦为诀别。

另,传道书12:12有言:

著书多,没有尽头;读书多,身体疲乏。

然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