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途富翁

01乡娃学艺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临湘县下达招工指标到各大队,山里娃小沈接到大队调派,亦喜亦怕。喜的是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怕的是只跟着哥哥(哥哥沈凤楼,解放西藏已牺牲,欲知其详情请看临湘五尖山英烈榜)读了三四册书,没文化没见识。
但他一想到哥哥的教导“路在脚下,志看远方”,便硬着头皮,脱下了破旧的脏衣,穿上老妈妈手工缝制的笠籽水染的麻黄色土布衣、布鞋,单人独影来到羊楼司火车站,手中拿着政府给的《湘潭军用兵工厂报名单》。
几经辗转来到了湘潭军用兵工厂!在厂内一位师傅只带一个学徒,小沈被厂内分交给易师傅(师傅五十岁,机械专业,没文化)。
刚开始,易师傅什么也不教,静心看这学徒伢崽的反应。每次师傅下班走后,小沈学着师傅做师傅故意留下的工作,因见小沈勤快,师傅才对小沈问道:识字啵?小沈老实的回答:只读了四册书。师傅听后有点失落的说:文化少,就要多刻苦,你看其他伢崽都是城里的,条件好。哎……
师傅的话没说完,只留下一声长叹!
可小沈并没有因自身条件自暴自弃,更没有觉得自己条件差就一定比别人差。小沈边学技术边留心其他学徒,看到其他学徒买烟给师傅,师徒关系很好。想想自己,厂内给的粮票和钱,实在拿不出余钱买烟孝敬师傅,就对师傅说:师傅的好我会记得,迟点一定买烟给您!
易师傅称心笑了笑说:我又不抽烟,不买烟。但说实话,那些徒崽会拍马屁,条件好。你一个乡里伢崽也可怜,幸你勤快得好,刚开始还真不愿带你。这么长时间以来,你刻苦肯钻,带你应该不会让我丢脸。年底要考试,你努力给我考好!
年底说到就到!易师傅听说要先考理论,就仗着自己的老牌子去厂里找考官要看考题,同事见易师傅要看考题,就打趣说:易师傅,你又不认得字,看什么考题,看钢花没人比得上你呢!
易师傳半软半硬终究还是拿到了考题,于是喜滋滋把小沈喊到僻静处说:快看看,晓得做啵?
小沈仔细看了一遍,回师傅说:师傅!都是您老平时教的,我全会!
易师傅听后,爱怜地摸着小沈的肩头说了一个好字。
果真,功夫不负苦心人,小沈名列前茅。
理论考过再考实践,易师傅又问:小沈,你有把握在实践上考上吗?听说考上了的可发工资转正。
小沈回答说:车、刨、钻、铣我都熟悉,我先把原件都做好,机头维修不是很难,只要考您今年教过的,应该可以考上,小沈说完易师傅微笑点了一下头。
考试结果出来,小沈以优异的成绩被厂内录取。第一次发了工资,头一件大事就买了一包烟给师傅。易师傅把烟放在车床最显眼的地方,有其他师傅或领导来了,就连忙拿烟装,并且常说:农村伢崽也了不起!
……
由于建设的需要,三年后工作调离,小沈回到老家临湘羊楼司,从事机械安装与维修。
02教儿算盘
小沈回到家乡,镀了金就被看得起,小沈的称呼改成了“老沈”。老沈在镇办企业上班,还要兼顾家中老母、妻儿,农忙季节还要赶农活。
最伤脑筋的事,就是教育儿子。老沈冬天假期才有时间,他先教长子学珠算,六百六的加法。边教边告诉几个儿子,自己学珠算是躲在人家窗外偷听的,后又找人家孩子比赛,才学会人家的珠算,没有老师教,全靠自己钻。
长子学会了珠算加法,他再教除法。他告诉长子,除法的口诀要活记,不是硬背的,三一三十一,用的是列竖式除法看商和余数得口诀。
作为长子的老大,边学又边教几个弟弟。老大现学现卖,照本脱手,可几个弟弟年幼,珠算加法尚不精熟,说明一点,几乎笔算除法的竖式刚入门,乘法口诀也刚能背,一下难以接受除法的口诀,何况还必须活学。老大也试用爸爸的方式传教,可弟弟说:乘法口诀表我能背,先抄下除法口诀表,让我们读熟再学珠算。
于是几兄弟躲在厨房后的小房中,叽叽喳喳学珠算除法口诀。几天后,兄弟几个仍旧躲在小房中,由老大领队着背口诀。爸爸进来检查学习进度,发现几个伢崽在死记硬背除法口诀,火一上来,气的把每人扇了两耳光。老二学的还是很认真,因吃了爸爸两耳光,当场气愤的两手一推,抄的除法口诀表跟算盘都掉地上了,刚学会的立马又还回去了!老三老四什么也没学到,也跟着挨了打,一股学珠算的热情,顿时被三九寒泪冻结成冰粒……
学习呀有技窍,教育呢也有方法!
老沈见几个伢崽都嘟着嘴,瞬间也消了点气,便意味深长的开导,说了很多:
学习要勤动脑,做任何事要在脑中先想个大概步骤或轮廓,读书做事是一样的道理,摸清方法,灵活变通。
我冇做过木工,我第一次做石磙拖架,是你里(们)堂叔(学了两年木工)做的拖架安好后,在晒场上用牛拉却拉不动,赶牛赶急了,一拉竟拉断了,因为我们家也要晒稻谷,每次晒谷前要先用石磙碾平那个公用的禾场(以前的土晒场,不碾平会有小石子混入谷中,现在农村的晒谷场都是水泥场),但石磙(用来碾平禾场的)拖架坏了,我只能动手自己做。我做的时候先仔细看了石磙,它是一头大一头小的圆锥柱,两头各有一中轴孔,在转动的时候,大头转的快,小头转的慢,只能绕大圈走,想好模型和原理,我就开始做了。等我做好新的架子重新安在石磙上,牛拉得很轻松。
后来有一次,你里桂表姐(老沈姐姐的大女儿)出嫁的时候,我想送一件嫁妆,就自己做了一个碗柜(木板是两人用手拉锯锯开的,全部手工制作)送去。既有个念想,也是一份人情,当时大家都很高兴!
所以说,读书莫死记硬背,读死书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灵活运用。
几个儿子听罢,纷纷点头答:嗯嗯!
儿子们被打,心里虽不服,但不得不服老爸的能干,竹篓、竹盘、木家俱……每年假期,都看见老爸做新的各种生活用具,补添家用。巧的是这些老爸都没学过,无师自通……
03不老松
学而不倦,行励后进!
时光荏苒,老沈在企业兢兢业业干了三四十年,职位也竞升到最高档位:师傅,师傅也当了几十年,同事们又改了称谓:沈爹。
沈爹一生为人和善,乐观!
有人问他:沈爹,你在机械厂出来,回到镇企业上班,要工资工资少,养老等各项福利都没得,做一世就享受到“师傅”二字的美称。也心甘情愿?
沈爹微笑着说:在哪里做都只为养家糊口,为人只要努力做打(了),收入也会增加,做人眼睛只看到大脚趾是不行的,现在比我小时候强得多,日本佬害得中国人妻离子散。有么(什么)东西度日哟?人呐(哪),要知足!
沈爹要求不高,工作又认真,技术过得硬,七十岁了才退休,回到家也没闲着,农民的本职工作从不落下,种田收谷,种菜捡柴,力所能及。
农闲时节或阴雨天,还热衷一门雅趣,捡几块页岩石(粉石头)在晒谷场上(水泥地板)写诗作对,诗虽然不讲平仄,却能反映实事抒发情感,邻里见了都点赞!
还有乡里人家结婚嫁女的都请他写对联,可不要小瞧人啰!虽文化不多,沈爹一手毛笔字却可羞煞而今(如今)许多大学生哩。沈爹教孙子习书法,读诗文,还有理论教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朝,万事知一点,水平才能高!
如今八十多岁的沈爹,每天坚持按时吃饭,准点睡觉,与邻居闲聊时说:准备活到一百岁,xi大大当主席,给老百姓养老、防病,好吃好喝谁舍得死。只是生活好还不行,我还保持心态好,梦见我哥了(01节中的沈凤楼),第二天,我就写了一首诗《忆兄》。
忆 兄
天生才智罕称奇,领导弟妹知书礼。
年少得志誓为国,湘鄂两会美名提。
奉命西藏平叛乱,可怜英才早归西。
情怀国土留异乡,手足情深梦悲泣!
老了写点诗,他也很开心,看了电视上介绍港珠澳大桥,就赶紧写了一首《赞云海大桥》,还写了《有崽没女无亲走》、《有崽不孝父母愁》等等生活话题。
更了不起的是,沈爹把xi大大治国的优惠政策,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写成诗歌,并熟记在心,与远在西安也年近八十的弟弟视频时,能一口气完完全全背诵出来。两个老头子那开心劲呀,只见今朝,笑及久远……
(原作:沈爱民,编辑:珞珈)